正文 洋槍土炮戰太行(3 / 3)

作為槍械史上的第一代自動手槍,駁殼槍采用了多項新技術。該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閉鎖卡鐵起落式,由彈匣供彈,槍管內刻有6條右旋膛線,並首次采用了空倉掛機機構。駁殼槍槍管細長、指向性好、子彈初速高,瞄準基線長,使得其有效射程遠高於其它手槍,能達到70多米。許多優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準星,如電影《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右手的駁殼槍就為了方便拔槍而銼去準星,僅憑手感概略瞄準射擊,便能打落飛鳥。如果將槍盒結合在槍尾作為槍托抵肩射擊,駁殼槍的有效射程可達到150米。

盡管性能出眾,但由於價格昂貴,駁殼槍很少作為西方國家的正式裝備。然而,由於20世紀初列強對中國實施機槍、步槍等重型武器禁運,使得不在禁運名單之內的駁殼槍得以順利地遠赴東方,來到當時與衝鋒槍幾乎絕緣的中國,填補了50~150米的步兵火力空白,進而大放異彩。

抗日戰爭時期,對活動在敵後的八路軍來說,駁殼槍便於攜帶,使用方便,又能快速反應,準確射擊,深受官兵的喜愛。當時流傳著“手上拿著一支二十響,心裏一點都不慌”的俗語,二十響指的就是駁殼槍。

駁殼槍在八路軍使用的非常廣泛,我軍的許多高級將領,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都與駁殼槍結下了深厚情緣,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就隨身佩戴一把“二十響”。廣大群眾識別八路軍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駁殼槍。有一次毛澤東看著身邊挎著駁殼槍的部下,十分高興地說:“我們走到哪裏,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為我們背盒子炮的多。”駁殼槍逐漸成為抗戰時期八路軍的象征之一。

土法上馬的手榴彈

抗日戰爭中,由於製作相對方便,對原材料要求較低,手榴彈成為了八路軍裝備最多、使用最多、殺敵最多的一種武器。這一時期我國生產的手榴彈以仿製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木柄手榴彈為主。這種德國的木柄手榴彈有StG24、StG39、StG43三種型號,我軍當時生產的木柄手榴彈主要是在StG24式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采用金屬彈體、木柄和拉發機構。該手榴彈原材料易得,構造十分簡單,生產周期短,攜行、投擲也很方便安全,因而很快在各個抗日戰區推廣。

129師在太行山作戰時期裝備的主要是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生產的晉造木柄手榴彈。該手榴彈有大、中、小三種型號,采用圓柱形鑄鐵彈體,木柄和拉發火機構,彈體直徑56毫米,彈長290~310毫米不等,內裝TNT炸藥和硝酸鉀混合炸藥70~100克不等。

缺槍少炮的八路軍對手榴彈極為重視,如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25799人,消耗子彈701370發,炮彈19130發,而手榴彈居然達到了驚人的126602發。對於129師來說,手榴彈在每一次戰鬥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戰後日本老兵回憶,遭遇伏擊戰時,八路軍一般都埋伏的極為隱蔽,或藏在密林中,或隱身在莊稼地裏,無論日軍想盡任何辦法去試探,八路軍都不會暴露自己的位置,直到日軍大部隊離八路軍極為接近,隻有大約三、四十米的時候,八路軍才會突然開火。這時先響起的並不是密集的槍聲,而是手榴彈巨大的爆炸聲,那些手榴彈就像雨點一樣向日軍飛來,短短十幾秒鍾內,就會有上百顆手榴彈在日軍隊伍中爆炸,在一片血肉四處飛濺中,日軍被炸死、炸傷無數,那場麵簡直就如同地獄一般,令日軍魂飛魄散。

[太行抗日係列文章全部結束,在此對為本係列文章提供幫助的朋友們深表感謝!並特別鳴謝《天下之脊》一書提供的精美圖片。]

(本文選自:兵器知識201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