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名牌大學的學習強度到底有多大?(1 / 1)

國外名牌大學的學習強度到底有多大?

文化

作者:假裝在紐約

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國外名牌大學博士生的學習工作強度有多大?

我沒有在國外讀過博士,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就我了解到的碩士研究生的情況來說,真的是非常辛苦的,強度遠超國內學校。我記得當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上學的時候,每天早上8點起床,晚上在圖書館呆到1點,周末也安排得滿滿的。不是我用功,而是功課實在太多,讓你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

拿我們其中一門主課來說,一周上三次課,一次三小時,每次課後教授都會在學校內網上傳當天的閱讀材料,都是她從各種數據庫裏找的文獻和在圖書館裏掃描的書籍,我們自己下載後到圖書館免費打印。每次要打印上百張A4紙(正反兩麵打印),偶爾打印完一看,今天的材料竟然隻有六七十張,就會覺得心情一下子輕鬆了不少。不要忘了這不是看休閑雜誌,裏麵的內容都是枯燥艱深的學術論文,而且通常版排得密密麻麻並且極少插圖。

你以為光看這些材料就完了嗎?並沒有。在還沒有開學前,教授已經發郵件給每一個學生,列出了整個學期的閱讀書目,一共有30多本,都是學術書籍,要求學生自己到書店去買,每周上課時會討論其中的一兩本書。至於統一的教材,反而是沒有的。此外,每周要寫兩篇文章,還得抽時間出來準備畢業前要交的論文。

不要忘了,這還隻是其中的一門課,其他每一門課的教授都會像地主惡霸一般把你榨成渣渣。讀完碩士課程,每一個人都像經曆了生死煉獄,畢業時仿佛有重生之感。那個時候最好的紀念,就是去學院裏的紀念品商店買一件上麵印著“IsurvivedJSchool”的T恤(JSchool是我們那個學院的簡稱),意思是“我讀完JSchool竟然活了下來”。

這麼高強度的學習量,在正常的作息時間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其實不僅僅是在頂尖的學校,美國社會裏頂尖的那一批人,幾乎都是處於這樣一種瘋狂高速運轉的狀態。

在我上麵提到的“知乎”上的那個問題下麵,有人貼出了著名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華裔院士蒲慕明十多年前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任教時給他的學生們發的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規定:

1.每周必須在實驗室裏工作至少50小時,也就是每天8小時以上,每周6天。這已經大大低於我現在和我職業生涯裏大多數時間裏的工作強度。你們可能比我聰明,或者不想取得成功,所以我不會要求你們達到我的工作時間。等你們開始寫論文的時候,可以多花點時間在閱讀、寫作和文獻搜索上。

2.工作的意思,就是坐在椅子上工作。不包括上網和收發與工作無關的非科研性郵件。你可以下班後呆在實驗室或者回家做這些事,或者盡情去聊和科研沒有關係的事。除了特殊的日子,午餐時間不能過長。我建議每個人每天花至少6小時踏踏實實地專心工作,再花2個小時以上閱讀和做其他與研究相關的事。閱讀論文和其他書籍要放在下班後做。

3.如果你們超過一天不在實驗室,必須要親自發郵件向我彙報(即使我不在實驗室)。如果要休假也請盡早告訴我。每年休假20天,對我來說已經是極限了。

在這一行裏,一個資質普通的學生每周工作7天,絕對會比每周隻工作5天的天才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你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時還能取得什麼重大成功的話,那世界上所有的幸運都會屬於你了。

在“知乎”的那個問題下,還有人貼了一張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地鐵站上拍到的照片。這是一個大學生發明的既能在地鐵站上補覺、又不會錯過站的辦法。他的T裇背麵上寫著“WakemeupatSt.GeorgeStation(請在聖喬治站叫醒我)”。穿著這件衣服在地鐵上打瞌睡時,旁邊好心的乘客就會知道,到了多倫多大學所在的聖喬治站應該舉起手,在這個可憐的缺覺的孩子背上,拍一下,拍醒他。

(摘自《視野》2015年第12期)

(本文選自:黨員文摘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