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催化消費主義嗎
關注
作者:人民文摘編輯部
“消費”一詞在產生初期,有揮霍、用盡的意味,之後伴隨著“消費者”取代個性化的“顧客”,“消費者”逐漸轉化得較為中性,指涉相對於“生產者”的抽象實體。在20世紀,這種抽象用法融入了日常生活,成為大眾的代稱。大眾的需求是由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方所創造的。
消費主義與消費
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消費,我們就必須回到法國哲學家讓·鮑德裏亞的經典之作《消費社會》中去,書中深刻剖析了現代社會中的消費現象:第一,商品的象征價值已日益超過實用功能;第二,通過對符號象征的消費,來區劃不同群體或階層;第三,消費行為之間是有關聯性的,商品在消費結構中互相指涉和暗示。
鮑德裏亞的觀點如何解釋呢?以蘋果公司每次新推出的iPhone為例,消費者想要購買新款產品其實並不因為它比前代產品增加了多少功能,而是因為它身上附加的符號與象征價值,以及它所暗示的購買者所處社會階層。購買力是否足以毫無壓力地承載消費者的消費,已經無關緊要,消費者此刻看重的是購買與使用所帶來的自我價值的充實,同時消費者也被迫進入了一種被暗示連帶消費的陷阱之中。
從社會學角度看,消費主義是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前提下,人們處理人與物關係的方法之一。資本主義出現前,物品直接產生於勞動,價值重在“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市場的形成,物的價值被極大扭曲,市場邏輯成為指導原則。此時,消費不再是單純的人與物的關係,而主要依附於大眾被催生出來的欲望。欲望、需求、情感,都成為了有營銷空間、可導向與控製的賣點。
消費主義雖然與晚期資本主義緊密相連,但其中包含的對由欲望而引發消費的思考,卻可以借鑒於我國的現狀。
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其實並不會太多,但消費與其連帶的營銷手段擴大了我們的欲求。逛街時、上網時,“不消費等於沒品位”的定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理性。精致高檔的圖片告訴我們什麼是高貴典雅、奢華品質,而這些形容詞總是與特定的品牌相關。觀念一旦被植入成功,錢包裏的銀子就隨著我們所追求的“意義”悄悄溜走了。
消費不等於浪費
商業社會中,互聯網的加入,無疑加重了商業營銷對大眾消費心理的影響,也使無意義的消費日益泛濫。
“我真的需要這件衣服嗎?”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小李已經是第三次問自己這個問題了,雖然明知道買回來的衣服自己穿不了幾次,卻依舊抵禦不了網頁上那條看似光鮮亮麗的連衣裙。“實話說,衣櫃裏好多網購的衣服質量都不是太好,買回來試穿過一兩次就再也沒碰過。網上的衣服最多就是買個樣式,真想有檔次、穿得出去還是得到商場買。”小李解釋說。接下去這些衣服的命運就是在衣櫃裏壓箱底,或是配合小李的心血來潮出去“見見世麵”。
與此相對,上海工作的小戴卻不這麼認為。他喜歡在網上買衣服,因為方便、時尚,可以緊緊抓住流行的最新趨勢。“質量不必很好,反正衣服穿幾次就扔了,潮流風向變了,再穿舊衣服顯得土。”小戴的衣櫃裏有各式各樣的網購服裝,他沉浸在成打兒買衣服,再成打兒扔的循環中,樂此不疲。
類似小李和小戴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本想買雙鞋,卻發現搭配襪子更劃算;剛想結算購物車,卻發現彈出的廣告裏褲子的褲型美翻了;終於要收手下單,卻發現差十幾塊錢包郵……原本是一雙鞋的事,到手時卻多了襪子、褲子、甚至T恤、帽子。可看看衣櫃,上次買的帽子已經落了一層的灰。當時的頭腦一熱,事後也會反思,怎麼就上了商家的圈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