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催化消費主義嗎(2 / 2)

無處不在的廣告語宣揚著這樣的價值觀:多消費、快消費。衣服、包包,買齊所有顏色才過癮;新款出了,還在用舊款就是落伍;無形中讓人覺得東西壞了就該扔,修理是小家子氣,等等。成年人日日麵對這樣的消費漩渦都毫無抵抗力,更別說還未形成完整人生觀、價值觀的青少年了。過度的商業營銷令很多人形成畸形的消費心理,甚至出現賣腎買蘋果手機這樣的行為。

消費並不等於浪費。一方麵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國家呼籲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人民也有隨生活水平提高而消費升級的需求;但另一方麵,傳統文化提倡勤儉節約,反對物欲橫流,又約束著我們的消費。其實,國家鼓勵消費,實質是希望在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與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實現平衡,引導居民看好收入與消費的“天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荊林波認為,互聯網購物是“一鍵式”購物,通過網上便捷支付方式很容易導致過度消費。人們在購物時隻需要掃碼、輸入密碼,錢就已經花出去了。沒有真金白銀的現金往來,消費者對這樣支出的錢財沒有實感。去年的“計算十年間你給淘寶貢獻了多少”活動中,許多人麵對巨額賬單驚呼“是不是搞錯了”,可那賬單確實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積累的。“我們提倡消費者注意量入為出,尋求購物體驗與經濟實力之間的平衡,要理性消費、適度消費。”荊林波說,從溫飽步入小康,如何麵對物質的誘惑,是一個包含經濟與文化內涵的社會課題。

用網絡實現極簡生活

網購消費引發大量紙箱、包裝袋的回收再利用問題。一個紙袋能解決的問題,因為網購,變成了一隻紙箱、厚厚纏繞的膠帶和許多防震泡沫的組合。如果不適當處理過度包裝的現象,會造成極大的浪費,並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曾有網站推出“退回紙箱換積分”的活動。雖然隻是一時的個別商家舉動,但是這有利於引領環保節約的社會風氣。當然,想要把回收利用做長做久,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配合。

我們在批評網購的浪費時,其實也應該想到網絡是具有可塑性的。網絡不是隻能為我們蓬勃的欲望帶來宣泄的空間,也能舉起與消費主義反方向的旗幟,呼籲減少對物品持續性、沉澱性的占有,“減法”生活空間,“簡單”生活方式。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商業社會迅速生長的物欲中,精神極簡、欲望極簡、物質極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

此時,互聯網可以變身為租賃服務的平台。房價這麼貴,好不容易買了房或者租了房,別讓那些閑置的物品占用了我們寶貴的活動空間。不常用的健身器材、占地方的自行車、查資料用的“大部頭”,統統都可以通過網上租賃實現。隨時租隨時還,不僅方便,而且省錢。但是現在租賃行業仍存在許多問題:租賃點過少,自提貨物還不夠便利,物品的衛生安全隱患尚待解除,其中的商機還需開發,後續服務仍待完善。

網絡能做的並不局限於租賃。很多年輕人在外讀書、租房,一旦學習、工作出現變動,會有很多東西既帶不走,丟掉又浪費,這時就需要互聯網來幫它們變廢為寶。隻需要拍幾張照片,掛到網站上,舊書、舊衣服、舊家具,都能從這種流通中被循環再利用,從而達到綠色、可持續消費的效果。

(本文選自:人民文摘201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