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如何進行“老工業基地”的文學書寫?
文學
作者:宋莊
被稱為新中國工業搖籃的“老工業基地”,在時代變革中發生了巨變,昔日輝煌不再,工業題材的文學作品也相對薄弱,投身工業題材創作的積極性和投身的優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處於失語的狀態。“老工業基地”的曆史變遷給新世紀都市文學創作究竟帶來些什麼?當下作家在現代化工業文明進程勢不可擋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尋都市文學創作的新的生長點,並以何種角度再現“老工業基地”的美麗夢想?
評論家:工業仍為寶貴的文學資源
“老工業基地”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不曾缺少激情和想象。以都市文學創作的維度,追尋“老工業基地”誕生、發展、變遷的曆史蹤跡,是將書寫現實與曆史感結合在一起,思考的是新中國工業的興衰榮辱,透過一個民族的工業文化在這片黑土地的發展曆史,看到中國曆史頑強的生命意誌,也看到大批產業工人為生存與發展而鬥爭的壯烈與悲涼。《芒種》主編張啟智提出,迄今為止的工業題材作品雖取得了一定的文學成就,但對“老工業基地”作出文學和哲學深度的生活體察、細致審視和現實思考、文化批判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麵對今天社會的特殊的曆史現實,為何中國作家對工業革命複雜性的認識不夠深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光煒指出,作家的生活基地都在豪宅裏,要人中間沒有作家,也缺乏深入基層的能力,所以能和這塊土地相稱的作品不多。評論家陳福民提出,今天談論老工業基地,有很多沉重的曆史記憶和複雜的情感記憶,不是說要痛下決心割舍這些,而是應該看清楚在這個特殊的曆史階段由原來的曆史記憶承載的文明記憶與現在的關聯,關注文明的差異性和漸變性,這是很多作家缺乏的,我們很難從老的機器文明中發現新的東西,這是需要值得研究的。
城市工業文明的發展催生了新時期工業題材的文學作品,“改革文學”成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重要現象。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中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現代化工業進程給“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也給當下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這些都給中國作家的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元素。
如何深化、豐富我們的都市文學,賀紹俊提出兩點:一是應該有鮮明的階級立場。我們進入工業題材的文學資源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先進的階級立場才會進入到本質性的認識並進行深入分析;二是應該有一種城市立場,城市中承載著一種都市精神,如何以老工業基地作為一個文學資源去開拓都市文學寫作,也是很重要的方麵。“從沈陽到遼寧,再到整個東北,真是工業題材的搖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指現,從中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小說《原動力》起,可以看到工業基地和工業文化對作家作品的影響,比如鄧剛的《陣痛》、肖克凡的《機器》,通過工廠的轉型,寫出了社會的演變。工業基地也是文學的沃土,希望作家們在這個領域深入進去,創作出有時代特色的優秀工業題材之作。
對“老工業基地”重大曆史變遷的文學書寫需要放到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框架中考察,放到新世紀中國文學的宏觀發展態勢中審視。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認為,這些年工業題材的都市文學的創作有了很大的發展,遼寧、沈陽等地湧現了優秀作家和作品,但是遠遠不夠。現在談到老工業基地的時候,作家們還是比較習慣於按照曆史,帶著一點曆史悲情。尤其是涉及作家個人經驗,這種曆史的悲情和個人的感傷聯係起來了,這都是有道理。“但我也同時覺得,應該注意到,曆史就在痛苦的蛻變中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在表現工業題材的時候,應該盡量全麵看待、掌握它,這對於工業題材、都市題材的文學創作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