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7歲空巢老人登報求“領養(2 / 2)

“我沒啥朋友,也不想去敬老院。”自從大哥去世後,郇崎老人一直在考慮,自己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時光,應該怎樣度過。想得多了,他有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包袱,十分羨慕任工,“像他一樣,‘嘎吱’一下走了也好,不連累任何人。”

願意拿出退休金、房租和“領養”家庭共享

2015年春節後,郇崎老人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念頭:兒童福利院的孩子能被領養,空巢老人怎麼就不能被“領養”呢?他自己寫了一份簡短的求領養公告,用短信的形式發給了自己的8名親戚朋友,包括自己的兒子,遠在煙台和青島的兩個侄子,還有一名之前經常聯係的《常州晚報》記者。他希望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能活得開心踏實一點。“在不麻煩自家小輩的前提下,換一種生活方式,跟領養自己的家庭能夠雙向選擇,互利共贏。”郇崎老人稱。

郇崎老人表示,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兒子和孫女,兩人都沒有意見。記者聯係了老人的孫女郇小姐,她表示,隻要爺爺開心,她就沒有意見,“如果有人家‘領養’他,我也會經常去看他。”

郇崎老人承諾,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領養”家庭,他願意拿出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跟對方共享。此外,如果住到對方家裏,自己的住房出租後的租金也可以給對方。自己百年後,對方家庭隻需把他和老伴安葬到一起,就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喪葬補貼。如果有家庭有意領養自己,又沒有房子,也可以住到西街跟他一起生活,他非但不收房租,收入和喪葬補貼也都歸對方。但不管哪種模式,自己的這套房子最後還是歸自己的兒子所有。

報上登出“領養”廣告後反響熱烈

郇崎老人的求“領養”廣告,最先是發布在2015年4月7日的《常州晚報》上,此事在常州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僅僅一天時間,就有100多名讀者給報社打來電話,其中有80多個家庭表示願意接老人回家。

“我非常感謝常州這80多個家庭的善良與熱心,但我思量再三,還是希望能夠落葉歸根,回到青島我的故鄉度過晚年生活。”郇崎老人說,1942年,他一兩歲的時候就隨著逃荒的母親來到青島。17歲那年,有華北煤炭地質勘探隊來學校招人,他才離開了青島,後來去過江西南昌等城市,1972年來到常州工作。1999年,他從戚墅堰區老齡辦退休後,一直惦記著有一天能夠落葉歸根。

郇崎老人說,自己父母已經去世,有兄弟姐妹共5人,大哥去年剛剛去世,當時已經90多歲的高齡。自己的大姐還在青島,今年80多歲,也是一名空巢老人。他的三哥在青州,五弟在煙台,他們也都是75歲以上了。在青島,他還有忠厚孝順的侄兒和外甥。“我侄子這兩天剛剛來過常州,想要接我回青島一起住,但被我婉言拒絕了。”郇崎老人稱,自己的大哥和大嫂在世時身體不好,孝順的侄子一家負擔很重,現在日子剛剛過好一點,但一大家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裏,自己實在不忍心再給侄子一家增加負擔。

希望“領養”家庭的家中能有人做伴

在郇崎老人的心中,能“領養”自己的人其實是有個標準的,那就是曾經陪了他6年的善良保姆小雲。“在我心裏,小雲就像是我的小女兒一樣。”郇崎老人說,自己妻子1999年因為食道癌去世。在妻子去世前幾個月,他忙著照顧住院的妻子,隻能在小餐館裏吃飯。

當年隻有22歲的小雲是餐館的服務員,得知郇崎老人的窘境後,就幫他做飯照顧他。妻子去世後的半年多時間,郇崎老人的心情一直很抑鬱,原本要回連雲港老家的小雲,決定留下來照顧他,這一照顧就是6年。2005年端午節前,郇崎老人像嫁女兒一樣送小雲出嫁。從那時起,郇崎老人才徹底成了一名空巢老人。

“我本來就是空巢老人,要是住進“領養”家庭後,白天家裏的人仍然全都去工作,把我自己留在家裏,這樣的“領養”就沒有意義了。”郇崎老人理想中的“領養”家庭,不僅僅是找個合適的家庭一起生活,因為他的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希望這個家庭最好有人能夠長時間地陪在他身邊照顧。“要是這個家庭裏還有一名五六十歲的健康退休老人,我們兩個老人能夠一起出門一起做伴,家裏的孩子們幫忙做做飯、洗洗衣服也可以。”郇崎老人說。

現在,《青島早報》已經與《常州晚報》取得聯係,進行“兩報互動,兩地聯動”,在青島與常州兩地征集適合“領養”郇崎老人的家庭。但願郇崎老人能早日心想事成,過上溫馨舒心的晚年生活。

(本文選自:百姓生活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