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霸權,不止安全:俄羅斯核力量發展新特點
軍事
作者:張傑 馬建光
5月9日,俄羅斯舉行了盛大的閱兵以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其間展示了一大批高新武器裝備。其中“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作為戰略核力量的代表壓軸出場,將整個閱兵儀式推向高潮。隨著冷戰結束,核大戰的陰霾逐漸散去,然而核武器並沒有退出曆史舞台。縱觀曆次美俄博弈,刀光劍影間總是少不了“核”身影。烏克蘭危機一年多以來,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又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
推陳出新——“老三件”到“新三角”
長期以來,“德爾塔”級戰略核潛艇、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圖-95戰略轟炸機作為海陸空基戰略核力量的代表,堅定地支撐著俄羅斯“三位一體”的核戰略。可由於沒有及時得到更新,外界對這個砝碼到底有多重產生了懷疑。近年來,俄羅斯加強了核力量建設。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經濟雖遭受重創,但仍保持了對戰略核力量的高投入,時至今日俄羅斯核力量的“新三角”已初具雛形。
首先,海基戰略核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作為俄海軍第五代核動力潛艇的標誌,“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凝聚了幾十年來蘇/俄在潛艇製造技術上的精髓,在靜音、隱身、載彈量、電子係統等方麵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它的陸續服役將為水下戰略力量的平衡提供關鍵性的補充。烏克蘭危機後,俄海軍一舉裝備了兩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同時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第五艘“北風之神”的建造。加上此前列裝的“亞森”級攻擊核潛艇,2014年,俄海軍接收的核潛艇數量刷新了蘇聯解體以來的峰值。
其次,戰略導彈的亮相也引人注目。從俄羅斯《導報》2014年10月3日披露的數據來看,2014年俄可使用的核彈頭數目曆史性地反超美一枚。運載工具也繼承了射程遠、威力大、突防能力強等優點。烏克蘭危機後,俄對“亞爾斯”和“邊界”導彈進行了多輪試射,均取得較好成績。此舉標誌著俄第五代重型洲際導彈走向了成熟,新舊搭配更為豐富,數量結構趨於合理。與之相對應,隨著“和平衛士”洲際導彈在2005年全部退出現役,美國唯有對“民兵-3”不斷地改造升級來維係其陸基核力量,未免略顯單薄。
最後,適度發展空基核力量。俄羅斯對現役的圖-95M3、圖-160戰略轟炸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新的雷達與導航係統,機載導彈也升級為Kh-555、Kh-102。為了盡快彌補空基的短板,新一代飛翼式亞音速隱形戰機PAK-DA的研發也被提上了日程。盡管北約決定對俄實施嚴厲的軍工產品輸出製裁,意在拖延甚至摧毀俄軍備現代化的進程,但事實表明,俄核力量受到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俄軍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依舊得到全方位的升級。
出鏡頻繁——核元素和核符號
威懾理論認為,要形成威懾不但要擁有充足、可靠的核打擊力量和使用這種力量的決心,更要使潛在的敵人意識到這種能力的可怕之處。由此看來,核不僅是俄羅斯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元素,更是俄國家安全戰略的標識符。烏克蘭危機後,一係列緊鑼密鼓的軍事演習和軍事部署正是旨在凸顯核的符號地位。
軍隊搭台,核唱主角。2014年4月底,北約高調宣布戰機進駐波羅的海,兵臨城下,咄咄逼人。作為回應,普京和白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國元首親自坐鎮指揮中心,集結各國精兵,海、陸、空基核力量同時出動,模擬了受到打擊後如何進行大規模核報複。同時,核觸角再一次伸向敏感地區。西北方向:橋頭堡加裏寧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導彈,該導彈精度高且突防能力極強,加上加裏寧格勒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覆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全境,增程後甚至可以打到西歐;西南方向:俄外長拉夫羅夫宣稱“克裏米亞成為擁核國家的一部分”,明確將克裏米亞納入核保護傘下。與之呼應,俄羅斯全球巡航吹響了遠征的號角。雖說俄海軍早在2006年就宣布潛艇編隊開始全球巡航,但限於軍力,局限較強,難免名不副實。隨著“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服役,底氣十足的俄海軍再一次明確恢複自1989年停止的核潛艇遠洋巡航,此次將深入南半球,範圍包括各洲近岸。這一係列舉動並非習慣性的“肌肉秀”那麼簡單,普京牽頭、政要跟進、軍演造勢、媒體響應,核威懾以這樣的方式層層放大,形成了顯著的音叉效應,讓西方國家深切感受到“北極熊”的“利爪鋼牙”,最終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