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求霸權,不止安全:俄羅斯核力量發展新特點(2 / 2)

舊瓶新酒——“硬通貨”加巧實力

北約利用自身優勢全方位地打壓俄羅斯,但俄也找準對手的痛點,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非對稱回應”來化解這種壓力,進而實現其國家利益。我們可以看到,在烏克蘭危機中,由於俄擁有與美國旗鼓相當的核力量,西方國家才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迫使一向傲慢的美國人不得不傾聽俄羅斯的聲音。這也最終決定了東歐平原上的這場角力在兩個不同的力量維度上展開,一方加大經濟製裁,政治打壓,軍事圍堵;另一方大秀“核肌肉”,揮舞“核大棒”。這種不對稱的對抗使得俄與北約之間的纏鬥曠日持久。

核武的作用不僅局限於威懾,巧用核武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日前在“俄羅斯第一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克裏米亞:回歸之路》,通過訪談的方式披露了一些台前幕後的故事。當時駐紮在克裏米亞的烏政府軍約兩萬人,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這支武裝力量成了俄羅斯破題的關鍵。為了吸引西方情報人員的注意最終實現瞞天過海,俄羅斯在北極和烏拉爾地區展開軍事演習,頻繁對戰略核力量進行調度。當西方國家絞盡腦汁地猜測俄戰略意圖而不得其解時,卻發現克裏米亞的街頭一夜之間冒出了不計其數的“小綠人”(實為黑海艦隊海軍陸戰隊員和特種部隊人員)。在“小綠人”的幫助下,親俄分子迅速控製了政府機構和交通樞紐,在克裏米亞實現了由民意向實力的關鍵轉化,一舉破解了俄在烏克蘭進退失據的難題,扳回了重要的一局。

剛中帶柔——進三步與退半步

一年多來,西方與克裏姆林宮之間的弦始終緊繃著,猜忌、威脅、相互指責,從黑海到波羅的海,雙方對著搞軍演。可擦槍未必一定意味著走火,劍拔弩張間仍不失彈性。鬥而不破將成為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的常態,避免大規模武裝衝突應是博弈的基本底線。

蘇聯的解體使俄羅斯認識到武力強迫他國依附的代價是昂貴的,窮兵黷武不但無法有效確保國家安全,更有可能使國家陷入動蕩。雖然俄羅斯不厭其煩地炫耀著核力量,但其背後仍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作為柔道高手的普京深諳剛柔並濟之道,將克裏米亞“收入”囊中,支持烏東部民間武裝,全方位展示了核力量的威力和使用決心,一路高歌猛進。但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尋找恰當的切入點,適時地“服軟”,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去年在索契舉行的瓦爾代俱樂部年會上,普京發表講話稱,俄無意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不追求超級大國角色,更不打算重建帝國。此前,選擇圖-95而非最先進的圖-160逼近英國領空、巡視波羅的海,其本身就透露出深層次的戰略考量,象征性的抗議要大於實質上的威脅。此外,備受關注的新版《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在核武器的使用條件方麵繼承了2010年版的表述,保留了首先發起核打擊和多種條件下進行核還擊的權利。但從深層分析,俄羅斯的“核遏製”戰略仍是防禦性的,本質是作為一種無奈的自保手段。所以,俄羅斯雖然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但俄還是堅守住了俄美2010年簽署的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成果,意在為今後的斡旋留下更大的餘地。

本世紀的前十年,俄羅斯的綜合實力劃出一道向上的弧線,可2014年成為了一個拐點。大國力量此消彼長,在低潮時更要布局未來。由於慣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力發展核力量仍是俄羅斯的重點。可曆史的唱片不僅要有A麵進行曲般的衝鋒突圍,也要有B麵的細膩解說作為補充。俄羅斯要想真正實現國家的複興,僅僅依靠核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軟硬結合、全麵發展才是實現國家利益更為理性的方式。烏克蘭危機仍在發酵,俄羅斯也在為新一輪的角力積蓄力量。

(作者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本文選自:世界知識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