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是來自心靈深處的一雙眼睛,它能帶著我們發現孩子身上不一樣的美好風景,讓我們時刻觀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同時,也讓那些被欣賞的孩子從我們這裏感受到真摯的關懷和愛,收獲到溫暖和幸福。
欣賞——打在潛能上的強心針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這種效應被他們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的“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的具體實驗內容是這樣的:他們隨意選取了一組一年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但是他們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被選出來的學生都是經過專家特別測驗鑒定出來的“天才”,並且他們都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無限潛力。
從此之後,學校裏的師生們都對這些學生另眼相看,而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自信心、自尊心倍增,學習也格外努力。經過一段的實驗結果發現,當老師們表現出期待這些學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智慧進步時,他們就真的在之後取得比對照組學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數。
於是,心理學家們根據“羅森塔爾效應”得出結論:一個孩子是否能成為天才,關鍵是家長和老師是否能像對待天才那樣地期望他、愛他、教育他,不管他是一個普通人,還是身體有缺陷的人,抑或他是別人眼中不聰明的人,他都具有創造奇跡的能量。
父親曾經救治過一個8歲的小兒麻痹症患者,我第一次看到那個孩子的時候,他的臉上除了他那個年齡不該有的冷漠之外,就剩下疼痛時的眼淚。
孩子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經常坐在孩子的病床前長籲短歎、滿臉愁容,一副無所適從的樣子。一天,我忽然發現這個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朝父親的桌子上看去,我順著他的視線一看,父親桌子上有一本很舊的小學生數學課本,我走過去把那個課本遞給他,鼓勵他說:“這是小學兩年級的數學課本,雖然我不知道你上幾年級,但是我相信這裏有些題目你可以做出來。”說完,我又給了他一支筆。
下午的時候,我發現那個數學課本又安安靜靜地躺在父親的桌子上,而那個孩子正躺在床上,以一種不安而又希冀的眼神望著我。
我翻開課本一看,有幾道題的答案被寫在了課本的空白處,而從歪歪扭扭的新的筆跡來看,應該是那個孩子寫上去的。
這時,正巧孩子的父母走了進來,看見我正在翻看小學課本,不禁脫口說道:“如果我家的孩子身體正常,現在也該上小學二年級了。”
我驚訝地問:“這個孩子沒上過學?”
孩子的母親說:“他6歲的時候就得了這個病,我們整天帶著他四處求醫,就算我們願意讓他上學,學校也不會收他啊。”
“那你們平常教孩子學習嗎?”
“我們兩個都不識字,想教他也力不從心。”孩子的父親有些愧疚地看了一眼躺在病床上的兒子。
我一方麵是為了安慰孩子的父母,一方麵也是發自真心地稱讚他們的孩子說:“那這樣說,你們的孩子就真的是個數學天才了,他沒有上過學,竟然做對了好幾道課本上的數學題。”
孩子的父母也是一臉的驚奇,不相信地說:“是真的嗎?”
我笑笑說:“是真的!我是一名老師,我可以看出你們的孩子在學習上非常有潛力,他很聰明,而且悟性很高,是一個學習的好苗子!”
聽了我的話,孩子的父母精神一振,他們再看孩子的時候,眼光已經不一樣了,有欣喜和驕傲,還有對孩子未來的希望,而那個孩子眼中第一次有了驚喜,臉上也有了自信的笑容。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利用閑暇時間教這個孩子基本的數學公式和數學題,我發現他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聽我講的時候也非常認真。也許是苦難讓這個孩子壓抑得太久,他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很高,而他每做對一道題,他的父母臉上都會露出笑容,他們真的堅信自己的孩子是個數學天才。
幾年後的一天,父親突然打電話跟我說,那個孩子的父母給他寄來了一些土特產,還有一封信,信上還提到要特別感謝我當年對他們孩子所做的一切,還說要不是我,孩子的天分也許就被埋沒了,現在那個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學習成績非常好。
我其實早已經忘記了當年的事,而且我也並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那時候的我完全是出於同情和對那個孩子的憐憫,希望他能夠增強自己的自信,也希望他變得開心一些,才說出欣賞那個孩子的話,並誇讚他是一個很有學習天分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