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及家庭成員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這是老威特教育名言中的一句話,很準確地指出了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和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所以說父母要增強孩子的自信,激發他們身體中的潛能,就要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用一種鼓勵的語言去激勵孩子,用自己的態度去感染孩子。
英國著名的喜劇演員卓別林有這樣一句名言:“無論天資有多麼高,他仍需學會技巧來發揮那些天資。”父母就是要把這種技巧潛移默化傳遞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學習的技巧,然後把身上的潛能都發揮出來,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燦爛世界。
愛因斯坦——被捧出來的天才
20世紀末的時候,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有誰知道這個世人眼中的天才,小時候曾被別人稱為“白癡”,如果沒有父母對他的鼓勵和欣賞,他就不可能成為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偉大人物。
愛因斯坦3歲的時候才開口說話,而那時他兩歲的妹妹瑪伽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而他卻結結巴巴的表達不清楚自己想說的意思,鄰居都認為他是個白癡,但是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相反,他總是對愛因斯坦充滿希望和信心,更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去發展兒子的智力,激發他的潛力。
有一次,父親給愛因斯坦買了積木,教他怎樣搭建房子。小愛因斯坦每搭完一層,父親就會表揚他說:“兒子,幹得不錯,繼續加油,把下一層也搭好。”父親的稱讚和激勵給愛因斯坦注入了自信和力量,他一直搭到了十四層。
等到愛因斯坦6歲的時候,他的語言能力仍舊非常差,整日都不怎麼說話,等到他7歲的時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學校,但是死板的教學方式常常令愛因斯坦提不起精神,還常常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們都覺得這孩子的腦筋有問題,是一個笨蛋。
但父親卻鼓勵他說:“我覺得你不是一個笨孩子,別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就算做得一般,也並不比他們差多少,但你能做的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兒都不會做。你現在表現的沒有他們出色,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而且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麵比任何人都做得好。”正是有了父親的不斷鼓勵和欣賞,愛因斯坦才又重新振作了起來。
我專門閱讀過一些關於愛因斯坦生平傳記的文章,了解到他的母親也是一位文化修養很高的女性,而且她對兒子也是百般嗬護和鼓勵。小時候愛因斯坦常常向母親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例如什麼是時間?空間是什麼?指南針為什麼總指向南方?大家都說愛因斯坦是個傻孩子,但是他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說:“我的孩子並不傻,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父母真誠的鼓勵和愛護,促使了愛因斯坦智力的迅速發展,並且對科學產生了強烈的愛好和興趣,最終走向了科學研究的巔峰之路。
而在日後,愛因斯坦也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實際行動。”孩子們在完成某件事情時,總會迫切地想要父母看到自己的成果,希望從父母那裏獲得讚賞和認同。假如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要,沒有注意到對孩子精神的鼓勵,孩子馬上就會感到很失落、很沮喪。如果失落的次數多了起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愛,做事情沒有了心理上的依靠,從而會走向消極的一麵。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一名老師,同時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兒子天天非常聰明,小小年紀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而且在班裏的學習成績非常好,還經常作為學校的學生代表去參加一些活動。
我朋友經常跟我談起他的育兒經,說得最多的就是怎樣鼓勵孩子去增強他的自信心,進而開發孩子的智力。
有一次,我們正好聊到了愛因斯坦父母的教育方法,朋友表示非常讚同像愛因斯坦父母那樣用鼓勵的方法促使孩子進步,之後他還給我講了一個和自己孩子的事情。
朋友說:“我培養天天可以說是從他還沒出生就開始了,那時候我就整天對著我老婆的大肚子說:‘孩子,你出來之後一定是最棒的!’孩子3歲的時候,我就讓他接觸一些科普類的比較有深度,但是對孩子來說又很有趣味性的知識,雖然這對他來說有點兒困難,但我總是表揚他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鼓勵他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表揚,我們做家長的就是給孩子最需要的。我記得有一次,天天從一個科普雜誌上看到一個小實驗,他自己就想親自試一試,我還特地為他買來了需要的實驗工具,但是剛開始的幾次實驗都失敗了,我一直陪在他的身邊,他每一次實驗失敗後,我都會稱讚這次實驗他哪一點做得非常好,然後再和他一起找出失敗的原因。後來,實驗做成功了,他非常開心,而那項實驗需要的知識遠遠超過了他所掌握的知識水平,我覺得我的兒子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