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對學習“三心二意”的問題是孩子成功的關鍵,父母絕不可輕視,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年齡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引導和教育,鼓勵孩子養成持之以恒,做事專一、認真的好習慣,讓孩子在穩步中前進,對所學的事情真正感興趣,並且有目的、有秩序地把想要學的知識學紮實。
欣賞孩子的“小聰明”
我有一次參加了一個父母俱樂部,有一位年輕的媽媽講述了一個困擾:3歲的兒子學會了耍“小聰明”。例如有天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兒子為了想和媽媽多待一會兒,就不斷地製造出各種不睡的理由,一下子要去廁所,一下子又要聽故事……麵對兒子的調皮耍賴,這位媽媽不知如何是好。她既擔心一旦揭穿孩子的“陰謀”,就會讓他非常“難堪”,又害怕聽任孩子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狡詐愛說謊”。最後這位媽媽問:“我可不可以直接告訴他,不要耍小聰明?”
我想這位媽媽是把成人世界中的“狡詐愛說謊”和孩子的“狡詐愛說謊”錯誤地套用了。成人世界裏的耍小聰明總被認為是惡劣品質而遭人不恥,這位媽媽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看到過足夠多的狡詐和耍小聰明帶來的惡果,所以她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變成狡詐的人,但是她並沒有真正地弄清楚,孩子的“小聰明”和成人的小聰明是完全不同的,裏麵並沒有狡詐的含意,而是孩子為了想要和母親親近溝通的一種信息傳達。
父母根本沒有必要揭穿孩子這些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小聰明”,反而要用一種愛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他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到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和能獨立思考的人,這中間是一個循序漸進複雜的曆程。同樣,他對未知神秘的外部世界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著自己的“社交方式”。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隨著年齡和心智的發展,當孩子的直接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就會開始探尋另一種新的、更複雜的方式來尋求滿足。父母眼中孩子的“小聰明”就相當於孩子尋求到的“高級手段”,雖然在大人的眼中,孩子的這些行為顯得幼稚可笑。
很多時候,孩子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就會在背後耍一些“小聰明”,家長對孩子的這些“小聰明”絕對不能譏諷和訓斥,而是要找出孩子耍“小聰明”背後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
明偉是新同事小張的兒子,今年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為小張調動工作的原因,明偉也轉到了新的學校。開學才剛剛三個星期,明偉就已經拿回家七八顆小紅星了,大家都誇明偉在新學校表現很好。
一天,小張下班去接明偉放學,正巧在校門口遇到了明偉的班主任,於是就開心地當著老師的麵問明偉今天有沒有得小紅星,誰知兒子支支吾吾地不做聲。
第二天,小張給明偉的班主任打了一個電話,這才從老師的口中了解清楚,新學校並不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紅星,明偉拿回家的小紅星都是他在手工課上自己剪出來的。
小張對兒子這種行為很生氣,他認為像孩子這種弄虛作假、不誠實的行為,應當受到嚴厲批評。但是小張的妻子卻認為不能這樣粗暴地對待孩子,於是她給兒子做了一個“表揚本”,告訴明偉,如果他覺得自己表現好,就把自己的表現告訴她,她就會在明偉的“表揚本”上畫一顆小紅星,但前提是明偉不能再說謊。
像明偉這樣的行為,生活中父母會經常遇到,有些孩子會為了不挨家長的批評或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虛榮心,就把自己的考試成績篡改,如果家長單純因為孩子說了謊就責備孩子,隻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這時應試著用善意的方法引導孩子善意的願望,這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