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至愛孩子的心,是人類最真誠的親子之愛,就讓父母的這種愛伴隨著真誠的讚美之聲,常常出現在孩子的生命中吧!
表揚——孩子的一場“及時雨”
有一次,愛人帶我去聽音樂會,第三首樂曲是我最喜歡的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當時,我正沉浸在愛麗絲浪漫的優美意境裏,突然,幾聲不合時宜的掌聲響了起來,攪亂了我的美妙感覺。我發現是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正興奮地拍著手掌,他的母親正在竭力製止他,並尷尬的看著周圍因為孩子地掌聲朝他們看過去的人們。
這對母子離我坐的位置很近,中間隻隔了一個人,我聽到這位母親小聲對孩子說:“別拍了,這樣不禮貌,你這樣會打擾別人聽音樂的!”
小男孩很不情願地把雙手放下,撅著嘴說:“媽媽不是說,聽到喜歡的音樂要為別人鼓掌嗎?”
“我是這樣說過啊,可是現在大家正在安靜地享受音樂,你這時候鼓掌是不對的,要等到演奏結束的時候再鼓掌,懂嗎?”
小男孩還是很迷茫,顯然他並沒有完全理解母親的意思,為什麼一下子讓鼓掌一下子又不讓鼓掌了呢?到底怎樣做才是對的呢?
孩子因為年齡小,他們可能還不明白,對音樂演奏者最好的稱讚和鼓掌是要看準時機的,像《獻給愛麗絲》這種浪漫輕柔的音樂,我們欣賞的時候是不應該中途打斷的,否則就把一個完整的夢境給打碎成了幾個片段。同樣的道理,父母在稱讚孩子的時候也應該看準時機。
表揚孩子就像在欣賞一場音樂會,你要知道什麼時候為他鼓掌是最合適的。現實生活裏,很多父母關心孩子的時機總是沒有選擇好,當孩子需要獨立和自己奔跑時,父母卻給了孩子過分的嗬護,而當孩子需要父母的表揚和鼓勵時,父母又害怕因為自己的表揚,孩子會變得驕傲自滿,於是故意表現出滿不在乎或者冷淡的樣子。這兩種表現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一種容易讓孩子過分依賴父母,變得任性和自理能力差,而第二種容易讓孩子的自信心降低,變得自卑和消極。
我記得妮妮4歲的時候,有一次開心地跑到我麵前說:“媽媽,今天我跑了第一名哦。”
當時,我正在為一件事情煩心,就沒太把注意力放在女兒的身上,隻是淡淡地問一句:“你和誰跑步啊?為什麼要跑步呢?”
女兒得意地揚起小臉說:“今天在幼兒園,老師讓我們比賽跑步。我跑得可快了,老師表揚我是個運動健將。”
我心不在焉地說:“哦,我知道了,你去看動畫片吧,媽媽有事情要忙。”
一聽我說完,妮妮的笑臉就垮了下來,睜著一雙大眼睛失望地看著我,然後抿著小嘴,悶悶地走到客廳的沙發上坐了下來。
愛人下班回來之後,就看到女兒眼睛紅紅地低著頭坐在沙發上,而我還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注意到女兒此時的情緒變化。
“妮妮怎麼啦,你罵她了?”愛人問我。
我不解地說:“沒有啊,剛剛還好好的。”
愛人走到沙發上抱起妮妮,溫和地問:“妮妮,發生什麼事情了?”
愛人這一問還不當緊,妮妮本來還強忍的淚水,此時忽然爆發了出來,哭著說:“我跑步得了第一名,可是媽媽……”
聽到女兒的哭訴,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多麼大的一個錯誤,在孩子希望從我這裏得到表揚的時候,我卻冷淡地忽略了,孩子不但會感到很失望,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也會失去滿足感和成就感,以後她就不會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告訴我了,她會以為從我這裏得到的都是消極的反饋,隻會讓她失望和難過。
愛人趕緊想辦法補救,他對女兒說:“妮妮得了第一名,真是很棒啊!爸爸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呢,妮妮可以講給爸爸聽嗎?”
女兒先是搖搖頭,後來在愛人的再三鼓勵下,她才平靜了情緒,並且高興地給愛人說起了比賽的事情。看到女兒終於笑了,我的心才算放下了一半。孩子小時候雖然忘性很大,但是不開心的事情卻總是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
我不希望女兒的心裏對我產生失望的情緒,所以之後我都會在她最需要表揚的時候,恰當地給她以表揚,例如她幫我收拾碗筷的時候,我會對她說:“妮妮知道幫助媽媽做家務了,真是媽媽最棒的小幫手。”就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又漸漸地取得了女兒的信任,我的心才算整個放了下來。
沒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讚揚,孩子更是如此,特別是來自父母的表揚和肯定會給他們最大的信心和成就感。當孩子通過不斷的努力在學習上或者其他方麵獲得好成績的時候,父母應該在此時給予他們最及時、最恰當的表揚和賞識,父母的這種熱情會感染孩子的信心,在讓他高興的同時,也給他注入了繼續努力奮鬥的力量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