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放棄說教,尊重使溝通無阻礙(3)(2 / 2)

妮妮的班級有個小女孩,每次我去接妮妮放學,都能看見她獨自一個人依靠著牆壁,孤零零地東張西望,好一會兒才離開學校。她的落寞和其他孩子放學後的興奮樣子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天下午,我在校門口等妮妮的時候,再次看見了這個孩子,也許是她太形單影隻了,有個家長領著自己的小孩走過去,憐惜地說:“孩子,你家住哪?我送你吧。”這個女孩子很冷漠地說:“不用你管。”一下子把想幫助她的人拒之千裏,那副冷若冰霜的樣子完全不像是個天真的孩子。

聽妮妮的老師說,這個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跟隨母親生活,母親在外地打工,根本沒時間管她,對她完全是放任自流的。長時間的親情缺失,使她喪失了孩子應有的單純,而是用堅硬的外殼把自己包裹起來,不讓任何人靠近。

溫暖是人一生都需要的力量,它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它又像一座港灣,在我們疲憊時讓我們停靠。

我們給孩子足夠豐富的物質生活,有沒有在乎他們的精神生活呢?有沒有關注他們的心靈健康呢?除了老生常談的說教,還有什麼好方法跟他們溝通呢?我想,給他們溫暖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功課。

我想很多父母都聽過一個關於父子之愛的經典小故事:

一位父親因為工作太忙,經常很晚回家,更別提有時間陪陪孩子了。有一天,他5歲的兒子問了他一個問題:“爸爸,您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爸爸很累,而且工作了一天心情很煩躁,他不耐煩地回答說:“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掙100塊。”

兒子“哦”地應了一聲,然後抬頭問爸爸:“您能借給我50塊錢嗎?”爸爸此時更加生氣了,以為兒子要買玩具,沒有問兒子要錢幹什麼,就大聲訓斥了兒子。孩子什麼都沒說,乖乖地回到房間了。爸爸冷靜下來,覺得自己剛才的態度不對,於是他到兒子的房間,給了兒子50元錢。

孩子很高興地接過錢來,歡喜地從自己的儲蓄罐裏倒出一堆紙幣和硬幣,加上爸爸給他的50元錢,認真地說:“爸爸,我現在有100元錢了,我能買你1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是我的生日,您能早點兒回家嗎?我想和您共進晚餐。”

爸爸聽後,頓時熱淚盈眶。

當我看到這則故事的時候,我的心也震顫了。孩子的要求就是這麼簡單,隻需要父母花一點兒時間來陪伴,哪怕隻是一頓晚餐。他們幼小心靈的深處,無時無刻不希望一家人快樂、團圓地生活。

我們做家長的時常為了賺錢而忽略了孩子的潛在需求,認為賺錢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卻不知,金錢是遠遠比不上父母帶給孩子的溫暖的。我們給了孩子生命,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就有義務給他們一輩子的幸福,但是由於缺少關愛和溫暖而失足的孩子呈逐年上升趨勢,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有一天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和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裏就聊起孩子的話題。同事小徐說起他看過的一檔電視節目,裏麵那個叫薛蕊的孩子讓他欷歔不已。

薛蕊家住農村,她的父母平時在家務農,偶爾去城裏打工填補家用。薛蕊10歲那年,父母為了讓她有個很好的讀書環境,就把她送去鎮上的學校,她從此住進了外婆家。上初中以後,內向的薛蕊變得不聽話了,常常很晚回家。外婆並不清楚她的去向,每次詢問,薛蕊都非常不耐煩。直到薛蕊連著兩天都沒回家,外婆才著急了,趕忙通知她的父母。全家人四處尋找,終於在一間網吧內找到了正和網友聊天的薛蕊。家人一問才知道,她偷了外婆100元錢來上網。

父母一商量,覺得還是把薛蕊接回家比較好,可到家沒幾天,薛蕊再次偷走父母的錢去了網吧。父母又打又罵,還是不能阻止薛蕊的行為,因此倍感傷心。

據了解,薛蕊在家跟父母的溝通幾乎為零,尤其是到鎮上讀書以後,她由外婆照顧,更是缺乏交流。問到薛蕊迷戀網絡的原因,她說:“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我願意跟網友說說,他們都能幫我出主意。”

孩子寧可把希望寄托給虛擬世界,也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不能不說是父母的悲哀。為什麼薛蕊會產生偷錢上網的念頭呢?就是因為她的家庭沒有給她溫暖,她的父母不懂得怎麼跟她交流,隻會用打罵的粗暴方式來阻止她。

對待薛蕊的情況,家長要注意方式,一是不能當眾辱罵孩子,那樣會使孩子產生羞恥感。二是家長要從自身找原因,多給予孩子溫暖和關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欣賞、被尊重的。

家庭是給孩子溫暖的地方,有專家建議說,父母最好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而不是交由老人照顧,隻有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才能深切體會到父母給自己的溫暖,身心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