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嚐試接觸各種事物
為了避免培養出不能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媽媽應該讓孩子在小時候就嚐試接觸各種事物,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害怕,也會偶爾犯一些錯誤,即使這樣也要讓他們堅持自己做。
2要多鼓勵孩子
不管媽媽做什麼事,都要善於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需要的是鼓勵。當孩子取得進步時,媽媽要及時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讚賞。孩子掌握知識和發展人格的過程就像一個人從鏡子裏看自己,孩子會把別人對他們的評價當作一麵鏡子,然後按照這麵鏡子裏的自己去計劃自己的人生。如果媽媽總是說他做得不夠好,他就會放棄努力。媽媽的鼓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孩子的自信大多是在媽媽的鼓勵中培養出來的。
3讓孩子從簡單的事情做起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媽媽要有耐心,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讓孩子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不要對他們期望過高。如果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孩子會因為達不到媽媽的期望而苦惱,媽媽也會因為孩子沒有進步而失望。
4媽媽要意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許多媽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她們總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對孩子最好的,這樣的媽媽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意識,也忘記了她們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緊,要讓孩子慢慢去做一些他們可以做到的事情,並學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5把選擇的權力還給孩子
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民主一些,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對於孩子的不同觀點,媽媽盡量不要持反對態度。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說明他不再依賴於媽媽,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這時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和孩子一起討論他的觀點,從而做出正確的引導。即使孩子的選擇會讓他們摔一跤,也不要緊,因為孩子的自立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嚐試中提高的。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媽媽
十歲的孩子放學回家,他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著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媽媽,今天我們班的小麗,就是咱們小區的那個女孩,穿了一件特別難看的衣服,肯定又是她們家什麼親戚的舊衣服不要了給她的。簡直太難看了,我當時問她為什麼會穿這種破衣服,還告訴她要是換成我,我才不會穿呢,太丟人了。”
媽媽聽孩子說完,對孩子的話感到非常驚訝,對他說:“你這樣做太傷人了,怎麼可以這樣笑話同學呢?”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有些不服氣,“怎麼了,本來就是嘛,她穿那麼難看的衣服幹嗎不讓我說呀!你不也和鄰居張阿姨說過小麗的衣服都是別人不要的嗎!”
這句話突然提醒了媽媽,原來問題是出現在自己身上。於是媽媽對孩子說:“媽媽在背後議論別人是不對的,你應該發現媽媽的缺點,而不應該和媽媽一樣去說同學。我們都應該看到並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媽媽和你一起改正好不好?”
孩子的言行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的媽媽雖然發現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時經常諷刺別人,但她們認為這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事,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但事實上,孩子如果經常諷刺別人,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行為偏差,並影響他和別人友好相處,這樣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麵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的言行和媽媽有很大關係。如果媽媽經常當著孩子的麵說別人的不是,那麼孩子也就學會了說人是非;如果由於家庭條件比較好,媽媽經常為孩子買一些比較時髦的衣服和玩具,則會助長孩子驕傲和虛榮的心理。
由此可見,孩子的問題往往都出在媽媽身上,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和媽媽的教育方法有關。所以媽媽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媽媽,孩子就像一麵鏡子,折射出了媽媽的問題。所以媽媽要改變孩子身上的缺點,應該先從改變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