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提高孩子競爭力的“13個法寶”(6)(2 / 2)

承擔責任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從小不會承擔責任,長大以後就很難再去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一個不去承擔自己的責任的人很難去領導一個團體,更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

應變——讓思想衝破牢籠

由於平時媽媽的全權包辦,一些孩子的應變能力極差。遇到問題時,都是媽媽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這樣導致孩子缺乏應變能力,長大後不知道如何麵對風浪、解決問題,使孩子的人生步履艱難。因此,媽媽要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讓孩子的未來更加順暢。

有些媽媽反對一味強調孩子的應變力,她們將應變力等同於耍滑頭,其實不然。美國威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隻平放著的玻璃瓶裏同時放進一些蜜蜂和蒼蠅,使瓶底對著光亮處,瓶口對著暗處。結果,那些蜜蜂拚命地朝著光亮處掙紮,最終氣力衰竭而死,而亂竄的蒼蠅竟都從瓶口逃走了。

這一實驗說明,在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中,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朝著某一設想的方向而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應變中尋找求生的路。隻有不墨守成規、打破既定思維,才能實現突破。

許多孩子從小就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常規的想法是把缸中的孩子救出來,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則急中生智,打破水缸,讓水離開人。

但是現在很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在遇到與自己頭腦中已形成的知識模式稍有出入的問題,傳統方法不能適用的時候,往往不懂得打破常規、另辟蹊徑,誤認為隻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最終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由此可見,應變能力的培養需要改變思維方式。

孔融小的時候非常聰明。他10歲的時候,有一次到名士李膺家做客。當時,李膺家來了許多社會名流,孔融麵對眾多客人不友好的甚至惡意的問話皆能從容應對,不卑不亢,受到諸位賓客的誇讚。但有個叫陳韙的大夫不以為然地譏諷道:“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聰明!”陳韙這一番話使得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看著孔融作何反應,孔融鎮靜片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孔融此言一出,眾人拍起雙手,為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出眾的應變能力連聲叫好。這時的陳韙滿臉通紅,半天沒說話。

一些不懂得應變的孩子如果受到這樣的輕蔑,可能隻會為自己辯解,或者以牙還牙甚至意氣用事,直接指責對方如此粗俗、蠻橫、武斷和淺薄,而孔融則能冷靜作答,機智應變,最終出奇製勝。

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也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

孫臏初到魏國時,有一次,魏王為了考驗一下他的本事和才華,召集眾臣,當麵驗證孫臏的智謀。

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魏王說:“不行。”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麵,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麵,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魏王聽了,覺得不可思議,很感興趣地答道:“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於是魏王便從座位上下來了。周圍的大臣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看他怎麼收場。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臣們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魏王也對孫臏刮目相看,孫臏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可見應變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需要放手讓他們自由思考,但是要注意不能走極端,防止將孩子培養成“小滑頭”。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是用來應付突發事件的,而不是要培養孩子的說謊習慣或是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各種解釋的理由,更不可采取各種方法去騙人。

常言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世界不可能一成不變,如果按照老路子去解決一些應急事件,不懂得變通,孩子將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