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讓孩子愛上學習(1)(1 / 3)

為了孩子的未來,每個媽媽都有義務幫助孩子愛上學習,一個優秀的媽媽,不僅要提高孩子學習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以及提高孩子學習的能力。化被動為主動,讓孩子愛上學習曰變劣勢為優勢,讓孩子變得更具競爭力。

你是“高壓”媽媽嗎?

就讀於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年級的徐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媽媽吳鳳仙是金華縣食品公司的一名職工。由於徐力的父親長年在外地火車站工作,徐力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媽媽照料下長大的。媽媽吳鳳仙每個月的收入並不高,為了讓徐力“一心讀書”就幫別人加工毛線衣以賺點外快供兒子讀書。而徐力也一直非常努力,中考時他考進了學校的重點班,盡管高一上半學期他排在全班倒數第2名,但通過努力,高一下半學期徐力一躍到了班級第10名。吳鳳仙喜出望外,認為兒子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並要求兒子以後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要排在班級前10名,這給徐力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悲劇的種子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萌芽。

1999年11月底,媽媽吳鳳仙參加家長會時得知兒子這次期中考試成績下滑到了班級第18名。吳鳳仙對此感到非常生氣,回家後便狠狠地打了兒子一頓。徐力原本很喜歡踢足球,但吳鳳仙說:“以後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斷。”重壓之下的徐力深感媽媽對自己管教過於嚴格,對媽媽提出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他的心中充滿了委屈和壓抑。

2000年1月17日的中午,徐力放學回家吃完飯後想看會兒電視。媽媽則提醒兒子期末考試就要到了,必須要考入班級前10名。徐力回答說:“這很困難的,不可能考得到。”對兒子滿懷期望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後,對兒子非常失望,母子二人再一次因學習問題發生口角。不堪重負的徐力在絕望中拿起了門口放著的一把榔頭朝著正低頭繡花的媽媽砸去,就這樣,媽媽活活被兒子砸死。

發生在8年前的這起震驚全國的“徐力殺母慘劇”想必到今天為止都是家庭教育的一個警鍾。雖然這起慘劇已經過去很久了,但今天和徐力一樣在媽媽的高壓下不堪“重負”的孩子仍不在少數。同徐力的媽媽一樣,還有很多媽媽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化為壓力轉嫁到孩子稚嫩的心理上。徐力的媽媽到死都不會知道孩子心中承受著多麼大的壓力和痛苦。因為她除了逼迫孩子學習、打罵孩子之外,從來就沒有站在徐力的角度想想孩子的感受。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媽媽盼孩子“成龍、成鳳”的願望變得愈發強烈。很多媽媽將家庭變成“第二課堂”,親自出馬當孩子的老師或是聘請家教,在家裏讓孩子“加班加點”,根本沒有考慮孩子能否承受。如果孩子沒有按照她的意願去做,媽媽便抱怨孩子不識苦心,甚至感到委屈,大加指責孩子的“不懂事”。其實,媽媽過多幹涉孩子不但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還會造成與孩子的疏離,使孩子過於“害怕”媽媽,不敢靠近媽媽,而且極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壓抑和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事實證明,那些真正懂得教育藝術的媽媽,不會給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而是從效率入手,將孩子培養成為“高質量”的人才。在教育中,媽媽應將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放在首位,注重日常知識、情感、體驗的積累,特別是潛能的開發,這些都要比學習本身對孩子今後的自身發展更有價值和意義。其實,家庭教育的重點不是重複、強化,甚至代替學校教育,其真正的重點在於孩子學習技巧、良好情操的培養,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當然,這並不是說媽媽在教育孩子時就可以完全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真正的素質教育是要在學習與生活中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作為媽媽,其最根本的任務是協調孩子在這兩方麵的平衡發展,起到一個良好的樞紐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給孩子留點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和選擇權,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更加自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