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讓孩子科學地用腦,才能更好地學習。首先,孩子1天學習的時間不應超過6小時,這也是教育部根據多次研究決定的;其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應采用動靜交替的方法進行,目的就是防止大腦某一區域活動時間過長,到了一定時間腦細胞就會自動休息,如果強行其繼續活動隻能使腦細胞受損,難以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
4是不是媽媽阻礙了孩子“玩”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孩子可以充分鍛煉各個器官,發揮身體的潛藏機能。事實也證明,親身體驗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渠道。
大多數媽媽以為讀書、聽課是掌握知識的基本途徑,然而調查表明,大腦所掌握的知識中僅有10%是通過“閱讀”得來的,15%是通過“聽”獲取的,更多的知識則是親身經曆獲取的。
玩是孩子興趣的表現,而興趣是探究和發現精神的根源,沒有興趣的活動是不可能激發孩子去探究、發現的;而且“玩”和遊戲作為一種親曆性的綜合性活動,常常結合用腦和動手雙方麵的活動。
因此,媽媽不要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否則就會扼殺他們的天性,阻礙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同時也較易誘發厭學情緒。
不給孩子“貼標簽”
相信每位媽媽為了孩子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她們把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一生的“成果”,所以每位媽媽都毫無例外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而且會在不自覺地談論中拿別的孩子與之比較。然而在比較過程中,媽媽們經常會有不明智的做法,那就是給孩子“貼標簽”。
“貼標簽”實際上是對孩子一種變相的“打擊”,會使孩子變得愈發消沉,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反抗心理,造成孩子與媽媽之間的疏遠。正所謂“眾口鑠金”,假話說上一百遍就會成真。本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並非是智力因素所致,也並非無可救藥,但是孩子一直處於這樣一個批評、輕視的言論環境中,不認輸、樂觀的孩子會把壓力化為動力,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而那些自尊心強、內心敏感的孩子則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認為自己真的很笨,即使努力也不會學好,慢慢便喪失了進取的信心,變得更加消極。
身為媽媽,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作比較,更不要斷然用成績或某個單一方麵的表象來評價孩子,給孩子打上烙印,貼上標簽。如果媽媽總是用這種方式來“刺激”孩子,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和被重視。媽媽不僅要知道“尺有所短”,更要知道“寸有所長”,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采用正確的方法挖掘其無限的潛能。
在非洲有個能幹的酋長,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非常漂亮賢淑,在成年的時候都被人用10頭牛作為聘禮娶走了;可是他的小女兒既不漂亮,又不賢淑,家裏人也都不喜歡她,而且沒有人願意娶她。家裏人都對她失望至極,覺得她不可能像兩位姐姐那樣過上幸福的生活。終於有一天一個外地的青年來了之後,願意拿出10頭牛作為聘禮迎娶小女兒。酋長全家都求之不得。過了好幾年,酋長去外地看他那遠嫁他鄉的小女兒。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女兒不僅變得漂亮賢淑,而且還親自下廚給他做了美味可口的飯菜。酋長感到很奇怪,問他的小女婿是如何把女兒變得這樣優秀了。他的小女婿告訴他:“因為我一直認為您的小女兒本來就值10頭牛,也一直用這個標準來要求她。結果不出我所料,她果然像我想象的一樣出色。”
許多孩子就像故事中酋長的小女兒一樣,看上去渾身都是缺點,可這並不代表她真的比別人差勁。外界環境和各種各樣的原因會造成人存在差異,問題並非隻出在孩子本身,更多的問題則在於媽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