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讓孩子愛上學習(2)(1 / 3)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維護者,媽媽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會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不論孩子處於多糟糕的狀態,身為媽媽都不要在子女麵前流露出鄙視或放棄的意味。如果有人懷疑自己孩子的能力,媽媽要勇敢地站出來替孩子說“不!”。大發明家愛迪生小的時候,在學校是被公認的“笨蛋”,老師都認為他笨得不可救藥。但不論外界如何評判他,愛迪生的媽媽卻堅決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同時她還親自來調教自己的兒子,時刻鼓勵他。眾所周知,愛迪生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而青史留名。如果當初他的媽媽和其他的人一樣認為兒子不可救藥,恐怕曆史上不會有愛迪生這樣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如果說愛迪生的拚搏和努力是他成功的途徑的話,那麼來自他媽媽的支持和信任則是他前進的動力。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認為智力有障礙,結果事實證明他的智商遠非常人所能比;大作家巴爾紮克小時候被認為文法不通,後來他一躍成為世界文壇的大師……很多例子都說明那種斷然在孩子身上“貼標簽”的做法是缺乏理智、不負責任的。我們必須相信來自媽媽積極的表揚會比消極的指責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於他人的優點,媽媽應該科學地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貼上沉重的“標簽”,使他們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隻有卸掉了重重的壓力包袱,孩子才能在人生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適時采用“牧羊式”教育

很多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並不是由於他們個性內向所致,而是他們內心的情感長期得不到發泄和釋放,久而久之,才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究其原因,這與教育中的“嚴格管束”是分不開的。一天24小時,在學校孩子的時間主要被老師支配,回到家中又由家長管束,他們似乎總是處於被“操縱”的狀態,無法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事實證明,對孩子管得過嚴非常不利於孩子在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培養,適度地放任,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是有益處的。過於嚴格的管教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限製孩子的發展。

有一頭母獅子,當她看到別的母獅子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地上,讓小獅子自己去跑,心裏就不由得緊一下。更讓她覺得不能容忍的是,這些媽媽竟然不讓自己的孩子吃飽。如果小獅子餓了,隻有自己到外麵去尋找食物,可是由於他們還太小,很難捕捉到獵物,因此常常會餓肚子。這隻母獅子每次看到餓著的小獅子,都會從自己的獵物上撕下一些肉來給這些可憐的小家夥吃。她很鄙視那些媽媽,認為她們這樣做太狠心了,根本不配做一個媽媽,並發誓自己決不做這樣的媽媽。

終於,她有了自己的孩子,該是她體現自己母愛的時候了。因為怕小獅子有危險,她不讓小獅子自己去尋找食物,也不敢讓小獅子自己出去玩耍。每天,她都會把自己找來的食物嚼得細細的,然後喂到小獅子口中。就這樣,她的孩子在她無微不至的關愛下一天天長大了。小獅子的身軀比媽媽還要高大得多,而且皮毛油亮,母獅為把孩子養得如此優秀而自豪。

獅群裏有一項規定,所有的小獅子在進入成年期的時候都要經過一項考試,其中有奔跑、捕捉獵物等項目。隻有考試通過了,小獅子們才能正式成為獅群中的一員,否則他們將被獅群所淘汰。多數小獅子都有獨立捕殺獵物的能力,他們都很快通過了這項考驗。

輪到這頭母獅的孩子上場了。他笨拙地走到訓練場地,卻不知接下來該怎麼做。因為他從來沒有練習過這些運動項目,兩隻爪子都不知道該放在哪裏,甚至在經過鹿的身邊時,竟然被這隻龐然大物嚇得大哭起來。

獅子的首領看到這樣的情景,氣得對這頭小獅子大叫:“你趕緊離開我們的獅群,省得給我們丟臉!”然後轉過頭對母獅子說:“是你這個做媽媽的毀掉了孩子的前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替子女把好每一個關口,卻忽視了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但是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有媽媽的陪伴,更多的時候,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既然如此,不如就選擇“牧羊式”教育吧,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嚴加管教,用各種條條框框來約束孩子,讓他們沿著家長的意願發展。特別是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媽媽往往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過多地嗬護,對孩子的學業過多地管束,並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而孩子有限的承受力卻無法承擔這些重負。同時,過分地刺激孩子的智力,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生存的自由和空間,嚴重影響了孩子自理、自律意識的培養,製約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