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水推舟,做“有效地”偏科
據說,大畫家畢加索由於不會算數學而使他的父親煩惱;愛因斯坦對文學和數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成績也很好,但是在上外語和曆史課時,隻是坐在那裏,完全沒有心思學習;瑞士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分析學家容格首先使用了“變態心理”這一詞彙,他覺得學校的學習生活枯燥無味,與其進行乏味的學習,倒不如畫畫過日子,他寫道:“對上數學課,我隻感到可怕……此外,體操也是我討厭的課程。我非常討厭為了學將來毫無用處的體操而上學。”類似的成功人士偏科的事例很多。
一個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麵都優勝於別人,包括被我們認為是“大師”或“天才”的人。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有缺陷,還有的可能被看做一事無成。但是事實證明現實並非如此,你不看好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會如你所料。現在有很多殘疾人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找到了側重點。如果他們不能發揮自己其他的特長,沒有取得成就,他們可能因身殘而自卑,永遠站不起來;反過來講,身體的殘疾,可以讓他們側重在其他方麵培養特長,例如失去雙腿的人可以在演講、繪畫上有所發展。孩子的身體是健全的,但是同上麵的道理一樣,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人生選擇上有所側重。
在培養孩子學習熱情的時候,要肯定其優異的地方,並且綜合發展其他學科。媽媽一定要看到孩子比別人優秀的地方,並加以肯定。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時,媽媽能正確運用這種方法取得的效果會非常好。
有一個初三學生的媽媽就曾在老師的配合下成功地讓孩子不再厭惡物理這門學科,並使孩子成了一個物理迷。事情是這樣的,當這位媽媽在得知孩子對物理不感興趣,成績很不理想時,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要求孩子為自家的防盜門設計一個門鈴。孩子接到任務後非常高興,立刻買來零件開始設計。剛一開始他就遇到電路設計的難題,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找來了有關書籍仔細閱讀,又向物理老師請教了相關問題,按照書上的說明,不到十幾天就把門鈴設計出來了。媽媽表揚了他,並時而向來訪的朋友介紹孩子的成就,孩子獲得了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因而對物理產生了興趣。這時媽媽又和老師商量,讓孩子參加市內的航模競賽,孩子的積極性再一次被調動起來,他閱讀了大量的參考書,請教了學校的指導老師。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市航模競賽上他獲了獎,這讓他在學校大出風頭,同學們也很佩服他,此後,他的物理成績在全校都是數一數二的。由於學習心態的改變,他的其他各科成績也大大提高,到高一的時候,他已經是全年級的尖子生。
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目標的設定適當與否。設定的目標成功概率高但價值低,或者價值高但獲得成功的概率幾乎沒有,孩子是無法在其中體會到成就感的,而且極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上麵提到的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讓孩子去參加市航模競賽,結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哈佛大學的馬萊教授列舉了對人的行動起主導作用的多種欲望和動機,最主要的一個就是達到欲望,即克服困難和障礙,為了迅速地達到目標而努力。
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強,都想以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我價值,尋得自信。因此,如果媽媽給孩子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那麼孩子在實現的過程中的積極性就會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對這個目標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即使在實現的過程中再苦再累他也會心甘情願,因為這滿足了他取得成就的欲望。
不讓孩子的熱情“酣睡”
沒有熱情是幹不好任何事情的,包括學習。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那麼,如何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呢?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來說,學習的動力有兩個:一是來源於對學習的認識,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苦也好,樂也好,愛好或者不愛好都要學;二是來源於興趣愛好,愛學的東西會促使孩子樂於學習,能以苦為樂並且樂在其中。
孩子的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原來對某學科或某方麵的知識不喜歡、沒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使其端正態度、明確動機、掌握方法,他自然就會變得樂於學習、善於學習,而知識本身又總會對人們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漸漸地激發出人們的求知欲並使其愈來愈濃厚,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的作用的確是巨大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法國近代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愛昆蟲,他經常細心地觀察小生物,並且會追根究底。他媽媽經常帶他到野外去觀察大自然,體驗大自然,並給他購買了大量有關昆蟲方麵知識的書籍。法布爾用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陸續寫成10大卷《昆蟲的故事》,因而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唐代畫家吳道子自幼刻苦用功,善於繪畫,對家鄉四川的山水景物又有著濃厚的興趣。後受唐玄宗之命去蜀寫生,回朝後隻用了一天的工夫,就在大同殿壁上畫成了一大幅嘉陵江三百餘裏的旖旎風光圖,受到唐玄宗的極力讚賞。如果不是吳道子愛好繪畫,迷戀故鄉景物,他是不可能當場畫出這幅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