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媽媽改變孩子一生的七堂課(1)(3 / 3)

第五,在溝通前,媽媽要學會認識孩子的人格類型。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並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內向型的,還是外向型的,然後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進行有效地溝通。

媽媽在與孩子溝通時,應盡量站在朋友的角度,這樣能使溝通取得更好的效果。那麼媽媽怎樣使自己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呢?以下幾點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捷徑:

1通過遊戲做孩子的朋友

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主動加入到孩子的遊戲當中去。媽媽在和孩子做遊戲的過程中,一方麵融洽了孩子和你的關係,另一方麵可以寓教於樂。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往往把你當成玩伴,不知不覺便以朋友相待。

2通過交談做孩子的朋友

交談能拉近媽媽與孩子的關係,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感。交談有很多形式,比如在給年幼的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創造交談機會,引導孩子,如給孩子看一些圖畫,媽媽按照圖畫的畫麵給孩子講故事,講到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看著畫麵將故事接著講下去。也可以在講完一個故事後,和孩子交談一下故事的內容,如“行動緩慢的烏龜為什麼會比靈活的小白兔先到達呢?”等。另外,帶孩子到外麵玩的時候,可以創造機會,抓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交談。

3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與孩子一起做事可以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比如說,家裏種花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參加。媽媽和孩子通過培土、栽花、澆水的協作勞動,一方麵讓孩子感覺到你就像他的朋友一樣,另一方麵,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4適當滿足孩子的一些心願

孩子也是有需要的,你可以在條件允許又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地滿足孩子的心願。這樣,可以讓孩子對你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容易培養朋友式的關係。

5不要把不良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不管在外麵受了什麼委屈,你都不應該將不良情緒帶到家裏。孩子大多缺乏對事情正確的辨別力,一看到媽媽不高興,就會以為和自己有關係。常對孩子發脾氣的話,孩子就會對你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即使孩子犯了錯,也應該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解決。

6不要刻意把自己當媽媽

孩子比較喜歡孩子氣的媽媽,並與之產生依戀關係。雖然說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強,但是也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命令孩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逆反心理。這樣,就談不上和孩子交朋友了。說到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你放下家長的架子,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並關愛他,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漸漸讓孩子喜歡上你,打開心扉與你以朋友相處。

責任課:媽媽是水,孩子才是前進的舵

最有效能的媽媽,不是那些隨時隨地為孩子東奔西忙的媽媽,而是那些放鬆步調,並因而創造了一個輕鬆環境的媽媽。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更能發掘自己的潛力。這些媽媽們並不是虎視眈眈環伺在側,而是做孩子成長、發展的顧問。這樣的媽媽雖是權威人物,但也不發號施令,隻是提供指導性的建議。她們的目標不是要孩子馴服或依賴,而是要孩子獨立和負責。在朝這個目標邁進時,她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成長機會,但當孩子需要決定該選擇或拒絕某些機會時,她們也給予孩子做決定的自由空間。

孩子表現好時,她們不居功;表現不佳時,她們不內疚。因為她們已告訴孩子應該自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管這些責任是正麵的或是負麵的。不但如此,她們也會試著讓孩子犯錯誤,因為她們知道,生命中某些錯誤是最有價值的課題。借著這些方式,她們把信任的信息傳達給孩子,孩子便能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創造能力。

但是,這樣有效能的媽媽們並不太多,而用心良苦、堅持要介入孩子生活的媽媽們倒不少。這些媽媽們為了孩子而活,因為她們往往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過於看重,並視孩子表現的好壞為她們本身的成敗,往往過度指導、過度安排、過度保護,並過度縱容孩子。她們擔起了應該屬於孩子的責任,因而限製了孩子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