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1 / 1)

讓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教學·教研

作者:沈國酰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上師傳生受的教學方式,而且也實現了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巧妙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術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性與趣味性

新課程理念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小學生由於年齡偏小,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交頭接耳,左顧右盼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們這一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巧妙創設情境,渲染課堂氣氛,不斷增強數學學習的情境性與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為了培養學生簡單的邏輯推理、逆向思考和與人交流思考過程的能力,筆者充分發揮多媒體CAI的優勢,通過撲克牌翻牌遊戲引入情境。通過多媒體先向學生展示紅桃A、方片A、梅花A三張撲克牌;然後通過程序將其順序打亂,叫學生到台前進行體驗,通過鼠標點擊一張撲克牌判斷花色。點擊之前,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翻開的撲克牌的結果是什麼?

在遊戲互動中,有的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幾張撲克牌的洗牌過程,信心十足地說,“一定是紅桃A”。有的同學說,“剛才電腦洗牌太快了,自己沒看清,可能是方片A”。還有的同學說,“是什麼花色我說不好,但我知道不可能是黑桃A”。……在師生的互動與交流中,學生們充分體驗了信息技術的無窮魅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之中,並能在教師引導與啟發下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二、借助信息技術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與歸納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不僅體現在教學情境的創設,還表現在數學推理與歸納能力的培養上。小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如何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發現數學本質才是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這方麵,筆者利用電子白板進行了嚐試與探索。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麵、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麵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麵、棱的移動,拚合等一係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麵的麵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

又如,在教學《多邊形麵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以下圖為例進行講解。將下圖導入白板,學生獨立嚐試,全班交流。學生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提高學習效率。

三、借助信息技術發展學生利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係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輕鬆地將生活情境“搬”進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強烈欲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CAI課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果紅草綠,蘋果樹上結了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有6隻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們一起去采了12桶蜜……這活潑生動的畫麵,鮮豔的色彩,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全班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一係列問題展開討論:(1)你可以把圖中的什麼看作單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為幾份?(3)可以表示這樣的幾份?(4)用分數表示是誰的幾分之幾?在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的情況下,充分挖掘畫麵中提供的素材,說出:可以分別把10個蘋果、12桶蜜、6隻蜜蜂看作單位“1”,並能把每個“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用不同分數表示的過程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充分展開思維的翅膀,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做不僅較順利地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富生活氣息,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

總之,數學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利器”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引領學生們在較為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積極討論,深入思考,讓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