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精神生活深刻影響思想的形成(1)(2 / 2)

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品格,個性對造物主太珍貴,對完整的人性太有必要,因而不會受到經驗主義者教育的控製和支配。我們是絕對安全的,甚至連最稚嫩的孩童都能堅強地抵製教育的影響力。

“教育”一詞不夠完備

教育的問題遠不像乍一看上去那麼簡單,它對我們以及這個世界意義重大。“教育就是生命”。你可能會發育不良、挨餓夭折;或者你可能受到愛護而享受生命,但是心髒的跳動、肺部的運動、才能的發展(如果有才能的話),都隻是我們間接關心的事情。我們對教育的無知有下列事實為證:我們居然沒有一個詞語能夠完全涵蓋維持生命的這個意義。“教育”一詞很不完備(e表示“出來”;ducere表示“牽引”)。它隻包括了偶爾心理上的訓練,這和活動腿腳的訓練是一樣的。“訓練”即成了“教育”的同義詞,並且在這兩個詞的基礎上形成了錯誤的思想,即才能的發展和運用是教育的目的(暫時我們還要使education一詞,直到有了更完備的詞彙)。

教育就是“教養”嗎

我們本土的撒克遜語中“bringing up”(教養)比較接近教育的真實含義,這大概是因為該詞的模糊意義,但不管怎樣,“up”的含義是“目標”,“bringing”的含義是“努力”。

馬修阿諾德的巧妙措詞

(本書作者已無法考證該措詞,但是記憶中總有揮之不去的印象。)“教育是一種氛圍、一種操練、一種生命”。這大概是我們所有關於教育的解釋中最完整、最完備的一個。能夠提出這樣一個定義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聰明的後來人會從他這深刻而精辟的話語中理解到教育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需要付出終生的努力才能完成。

一個完備的定義

我們分析一下該定義是如何從三個可信的視點解釋這個問題的。從主觀上講,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從客觀上講,教育要在孩子身上發生作用,就要靠訓練。相對而言,如果我們可以引用第三個術語,那麼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圍營造一種氛圍。我們將在以後逐個研究這些問題。在此,鑒於本章的主題是“父母的激勵作用”——父母是激勵者,而不是鑄模工,我們隻需把這個基礎性的問題講清楚一些。

方法是通向目標的途徑

隻有當我們認識到我們能力有限,我們的工作才會有效。當我們明白了我們要做什麼,能做什麼,以及不能做什麼,我們就會充滿信心和勇氣開始工作。我們心中有了一個目標,然後機智地開辟靠近目標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方法。孩子不僅要獲得道德和智力意義上的精神生活,還要維持他們獲得的高層次的生活,這全得依賴父母。

精神生活深刻影響著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