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生命隻有一種維持形式,那就是思想。你可能受過多年所謂的教育卻未得到一個重要的思想。還有,很多身體長得強壯的人,智力卻很低下;而且由於要防止虐待孩子,沒有哪個社會把這當成是父母的恥辱。幾年前,我曾聽說過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她上了兩年學,卻沒有聽過一次課。這是由於她的母親非常希望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習針線活上。無疑,針線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卻不是最合適的)。盡管很多學生沒有經曆過產生思想的激動和覺悟,他們還是可以憑著學分通過大學的地方考試。而且,如果我們成功地避開了這種躁動的影響,那麼,當我們畢業時我們就算“完成了教育”。但是,我們從此合上了課本,關閉了心扉,依舊停留在愚鈍、閉塞的狀態,思想和情感世界一片空白。
什麼是思想
根據老一代的哲學家,從柏拉圖到培根,到柯勒律治,思想是頭腦中一個有生命的事物。我們提到思想,會說它打動了我們,抓住了我們,占有了我們,控製了我們,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通常說來,我們的這些說法比起思想所表達的有意識的思維更真實、生動。然而,相對於思想所引起的行動,產生的力量,我們的描述卻一點都不誇張。我們樹立一個理想——不妨說是一個具體的思想——這個理想就會對我們性格的形成產生強烈的影響。為什麼一個人會為了一種追求、一項事業奉獻自己?那是因為,“二十年前曾有一個這樣的想法打動了我。”這個回答反映了每一個有目的的人和有意義的生活需要經曆的過程。——有意義、有目的的生活就是全力以赴去實現一個想法。現在我們認識到了思想的潛力,然而它所包含的詞彙和概念,卻沒有多少進入我們的教育思想,這難道不令人吃驚?柯勒律治把“思想”的概念介紹到今天的科學思想領域,當然不是哲學上解釋的那個思想——他曾為自己首次使用的那個詞彙道過歉,因為它是一個難以解釋的詞彙(“我們為使用這樣一個不好解釋的詞語向你們道歉,但是這個詞語是我們的語言非常需要的。”),而是有關大腦和精神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的科學意義上的思想。這門科學今天被繁瑣地稱作“精神生理學”和“心理生理學”。在柯勒律治的《方法論》中,他對思想的產生和進步為我們做了如下的解釋。
思想的產生和進步
“在人類曆史上,最能打動人的想象力的事件莫過於哥倫布在一片未知的海洋上首次觀察到磁針的變化這一驚人的事實。人類曆史上這樣的事件何其多哉!造物主把大自然的奧秘突然間展示給他選中的人們。可以說,這些思想有著預定的順序、體係、規則,而且注定要給人類的生存方式帶來重大的變革!哥倫布有清晰的頭腦和極具條理的思維。他清楚地理解了那個偉大而著名的思想,這使得他從一個普通的航海家一躍成為科學領域公認的預言家。”
思想的存在可能就像一種“傾向”
思想可能像大氣一樣籠罩,而不像武器那樣撞擊。“思想可能像幾何學家心中的圓,有著明確、清晰的形式;或者它僅是一種本能,一種模糊的傾向……就像讓詩人熱淚盈眶的衝動,連他自己也說不出原因。”激活這種本能的傾向——向善、向誠、向信的傾向——是教育家應盡早抓起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怎樣去灌輸這些以傾向顯示又不甚明確的思想呢?傳遞這些思想不應當有固定的目的,也不應當選擇固定的時間,而是要在孩子的周圍營造一種思想的氛圍,讓孩子像呼吸空氣一樣感受這種氛圍。這種激發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的環境是父母親手創造的。每一個溫柔的表情和敬畏的語調,每一句友善的話語和一個助人的舉動,都一一滲透到這個思想的氛圍和孩子生存的環境;他不會而且也許永遠不會想到這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會在他的生命中激活那個決定他一切行為的模糊的本能傾向。啊,小孩子能夠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真是妙極了!
孩子從他周圍不經意的生活中獲得啟發
一想到孩子從他周圍不經意的生活中受到啟發,得到暗示,會把我們粗俗的言行當成他的成長的始點和發展的方向,我們大多數人就會感到緊張。父母們無法逃避,他們必須做孩子的“激勵者”,因為就像行星周圍環繞著的大氣層,他們周圍就是供孩子發展思想的環境,孩子從中得到持久的思想,獲得一生的“本能性傾向”,決定他是喜歡作惡還是舉止高尚,趨於世俗還是表現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