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的思想應有的秩序和進步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聽柯勒律治關於該話題的見解。他認為明確的思想不是像空氣一樣被呼吸,而是像營養一樣被輸入大腦。
“一係列的思想從第一個或最初的想法像種子發芽一樣發展生長。”“事件和形象是外部世界生動而刺激的運行機器,它們對於孩子稚嫩的心靈就像陽光、空氣、雨露之對於種籽,過多了反而會使它們腐爛、夭折。”“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合理的行動方案,因為每一種途徑都有其獨特的指導思想。”“就像它們指引的途徑多種多樣,方向重心交錯,那些指導思想的地位也經常是從屬的。現代世界經曆了科學上的巨大變化……從開始要求理據和忠實,到後來反對局限性的親身體驗(真正的方法理論,也並不主張親自體驗),科學的自然秩序和必要規程被翻來覆去。”“思想的發展遵循它形成時確立的方向,然而它還要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以確保它的發展限定在應有的範圍。因此,正如最初的想法各不相同,思想發展的條條軌道(不妨這樣比喻)也一定互有區別。”
柏拉圖的思想學說
對於影響我們的“思想方式、塑造我們的性格、主宰我們的命運的潛意識思維規律,我們難道沒有進行過推論和解釋嗎?有見識的人們認為,對思想規律做出了進一步解釋的生物科學又一次把柏拉圖的學說推到了顯要位置:“思想是一種可辨別的力量,它自行確定,表現為與永恒的本質相統一。”
在教育中唯一重要的是思想
這個話題甚為深奧,但也同樣實用。我們決不能讓“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訓練”這一理論誤導我們的思想。父母采取“教育就是填容器、塗畫板、塑雕像”的做法,還是樹立“教育是養育生命”的態度,這些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或許不會造成明顯的差異,但是最終我們會發現真正融入孩子生命裏的東西隻有那些滋潤過他的思想,其他一切東西都被丟棄了。或者更為糟糕的是,就像一部機器中的塵埃,它們對重要的生產過程構成妨礙和危害。
教育程式應當怎樣進行
也許教育程式的運行應當是這樣的:教育是一種生命;這個生命依靠思想維持,思想有精神上的根源;而且“這是造物主的創意”,我們主要是在互相交流中得到這些思想。父母的責任就是像用食物營養孩子的身體那樣用思想去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具有可塑性,他可能選擇這個也可能選擇那個,因此早晨播下來的種子,晚上也不要放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發芽,這一顆還是那一顆,或者兩顆一樣都發芽。
孩子對於好事和壞事一樣好奇,因此要讓他避免接觸壞事的一切機會。最初的思想會引發一係列相應的思想,因此要確保讓孩子獲得關於生活中的重要關係和義務的正確的基本思想。每一項研究,每一條思想路線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因此對於兒童的研究會受到其指導思想的鼓舞,並迅速發展,從而推動和加強現實教育。
“可靠無誤的理性及其意義”
簡言之,就是我們大加吹捧的“正確的理性”——難道它不就是繼初始的思想之後,按照必要的合理的路線發展起來的、不自覺的思想嗎?有了最初的思想,就可以有把握地預測結果。因為我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所以總是這樣思考問題,這樣推導結論。我們思考的深度距離最初的思想越來越遠,但是思考的方向卻始終相同。大腦組織會發生結構上的變化去適應我們思考的方式,產生思想運行的空間和途徑。這樣我們明白了人的思想命運如何從幼兒園時期就得到塑造:恭敬地呼喚造物主的名字,溫和地嘲諷神聖的事物,讓孩子認真完成自己簡單的任務去培養他的責任意識,讓孩子輕描淡寫地知道別人的過錯和痛苦以磨煉他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