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賦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卻需要努力去培養。每個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兒,都要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就。一個家庭或個人的發展軌跡其實就是人格發展的軌跡。
——夏洛特.梅森
有其父必有其子
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寫過下麵一首詩:
“勇敢的父親給了我什麼?
——健康的生活和堅強的意誌。
溫柔的母親給了我什麼?
——幸福的時光和做詩的技巧。”
詩人和我們一樣,是父母所生並深受父母的影響。這一點不是詩人的發現,人們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充分說明家長對子女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遺傳因素能起多大作用
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談論遺傳因素,生活中人們或多或少總要考慮到這一點。閱讀人物傳記,無一例外都會談到對其成功有重大影響的祖先和早期成長環境。然而如果在公共場合過多地強調遺傳因素,人們就會忽視教育的作用。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哈洛德是個聰明的孩子,但一點兒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是啊,可憐的孩子,他控製不住自己呀!”
“龍生龍,鳳生鳳。我們一家人都比較笨,怎麼能指望孩子太聰明呢?”
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教育問題是:哈洛德能否控製自己?他的父母能否幫他改正缺點?或者遺傳的弱點真的不可改變嗎?實際上,作為專職教育工作者,一般人們都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各種能力,如學習知識的能力、審美能力,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的能力。我們常會指著自己的成果自豪地說:看吧,這就是教育的結果!
孩子們在受教育方麵最重要的是需要機會
我們有時會忘記除了我們所能給予的一切之外,孩子還有很多渴望。健康的孩子需要吃飯睡覺,同樣他還渴望長大、擁有知識、美麗、力量和友誼。他想要的這一切其實就是機會。給他關愛和求學的機會,他就能學會愛別人和學會攝取知識,因為這是他的天性。如果一個孩子的思維非常敏捷,想象力非常豐富,而且還特別懂事,你不必為此大驚小怪,其實培養孩子的這些品質就好像讓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去吃飯一樣簡單。很多自然科學家少年時代住在鄉村,有充分機會去觀察形形色色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沒有人刻意培養他們的才能,隻是他們有充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如果一個孩子滿腦子裝滿別的東西,他就失去了這樣的機會。比如有些文人墨客,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鄉村,卻分不清鶇鳥和烏鴉。我還認識一個通曉玄學和文學的知識女性。年輕時她曾有機會翻閱英國期刊《旁觀者》的過期卷冊,她認為那段教育使她受益匪淺。
藝術教育的一個實驗
最近,我又觀察到一個提供機會進行教育的事例,並取得不同尋常的教育成果。我的一個朋友對“勞動者俱樂部”很感興趣,於是她接受了那裏講授用粘土做模型的課程。作為老師,她沒有選擇的餘地,學生就是工廠裏的工人,上課沒有任何條件限製。用老師的話說:“隻是他們的藝術天賦還沒有被毀掉。”——也就是說,從來沒有人用拙劣的方法教過他們畫畫。老師把泥土模型和一兩件工具交給他們。此外,作為藝術家,她還教他們要找到對被塑物體的感覺。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對創作充滿熱情,六次課後,他們的作品就堪稱藝術品了。藝術可以賦予物體人類的感情,正如一個可愛的小腳印會讓你對孩子的小鞋浮想聯翩。這位女士謙虛地說她隻是發掘出了工人們內在的潛力。實際上她做的要更多一些——她本身的藝術熱情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不懈努力。看到老師的熱情,學生就會倍受鼓舞。希望我們能夠經常考慮這一因素,她足以證明我們的觀點,那就是隻要得到機會和指導,孩子就能完成教育自己的大部分內容,包括知識方麵、美學方麵,甚至是品德方麵。因為人類天生就有與求知相應的渴望、能力和感情。“勞動者俱樂部”的活動主要是幫助失業者提高社會地位,發掘他們的工作潛力,因而稍加指導,稍加控製,就可以悠然地坐在旁邊看著他們去實踐。但是實際生活中,教育孩子有兩件事必須要做:一是培養能力,在這方麵,我們的一點幫助可能就會對孩子造成深遠影響;二是性格的塑造,在這方麵,孩子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長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決於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