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種成就
一個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賦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卻需要努力去培養。每個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兒,都要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就。一個家庭或個人的發展軌跡其實就是人格發展的軌跡。我們民族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民族性格的魅力。卡萊爾和約翰遜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於其文學成就,更在於他們的人格魅力。博斯韋爾的傳記就文學成就而言堪稱一代宗師,但他在人們心目中又是何種形象呢?
保持性格平衡的兩種方式
偉大或渺小都屬於人格範疇。如果大家的性格千篇一律,世界就會變得單調乏味。但為什麼大家彼此不一樣呢?顯然,不同的遺傳基因起著重要作用,遺傳傾向決定了性格。我們常說一個人或慷慨大方,待人誠懇,或脾氣暴躁,頑固不化。這些特點大體上都是家族遺傳下來的。但由於環境的影響,祖先中有人的性格會發生一些改變,然後這種變化會繼續遺傳下去。為了保持性格的平衡,有兩種辦法:一是教育,二是與不同性格的家庭聯姻。
人格的培養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開始討論的問題上,即培養人格是不是比培養能力更重要?如果說人們的個性主要取決於遺傳因素,隻是隨著時間和環境變化稍有發展,那麼教育還能做些什麼呢?
造成教育不受重視的一些可能原因
很常見,過分相信遺傳的作用就會使得教育不受重視。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那麼相信遺傳作用有什麼好處呢?父親吃了酸葡萄,孩子就要趕快去刷牙;如果說湯米固執得像個小騾子,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你肯定會認為他的父親也同樣固執,而且瓊斯一家幾代人一定都非常固執。然而,湯米的固執隻能說明他本人是這樣的一個事實,並不能說明瓊斯一家都固執。再比如,瑪麗是個坐不住的孩子,無論做什麼,她的熱情都不會超過五分鍾。於是媽媽說:“這孩子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長大了就能安穩下來了。”還有個例子,範妮還不會說話時就能唱著西西裏聖歌哄自己入睡,那是保姆哄她睡覺時唱的催眠曲。對此家人的評論是:我們家人都非常有音樂天賦,因而無需再刻意去培養這種才能。又有一個孩子,總喜歡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還喜歡對一些宗教活動開些小玩笑。他管父親叫“湯姆”,他這樣做的目的通常是想表示尊敬,可她的父母卻很較真,他們認為哈裏叔叔那種放任的觀點是不對的,他們覺得孩子需要約束。“讓你幹啥就幹啥,別問為什麼。”這成了孩子的生活準則。直到有一天,他會發現家裏的情況有些不對勁兒。人們的思想認識往往與當時的科學水平相一致。在沒有建立起精確的診斷方式以前,如果發現病人有得肺病的跡象,醫生就會同意按照這種可能去采取一些必要的預防措施;另一方麵,為什麼有些人的壽命特別長,迄今也還仍然是個謎。再比如,有些家長非常清楚科學在教育方麵所取得的進展,卻對運用新科學來培養孩子品格感到懷疑。他們看到了孩子身上遺傳下來的弱點,卻隻抱怨那是天生的,是作為亞當的子孫很自然的一種退化。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去糾正這些弱點。除非孩子的過錯非常令家長不安,比如做錯了事,媽媽認為應該懲罰他以便幫助他改正缺點時,他卻暴跳如雷。
科學已經揭示了身體、精神和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我們確信已經發現了精神生活的規律,同樣我們也確信已經了解了身體、精神和思想品德的發展規律。我們應該了解科學發展的這些情況。有些信奉基督教的家長對科學仍然顧慮重重,當他們看到有些權威的實踐失敗時,他們就會決定還是順其自然地養育孩子。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人類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