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紀律一詞代替懲罰的做法會引起抵製心理。在磨煉孩子的性格,規範他們的生活,和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同時,我們也把他們的性格、生活和教育相應地約束、限製或者禁錮了起來。教育方法應無條件地服從人的天性,它站在天性的旁邊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夏洛特.梅森
紀律不是懲罰
“紀律在你們的教育體製中起什麼作用呢?”如果我們相信,這位與我們對話的人所說的紀律並不是一個代替懲罰的華麗詞藻,那麼我們就應該歡迎這種關心的提問。用紀律一詞代替懲罰的做法會引起抵製心理。首先,我們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製度。我們認為,在磨煉孩子的性格,規範他們的生活,和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同時,我們也把他們的性格、生活和教育相應地約束、限製或者禁錮了起來。我們的確有一種教育方法,但是方法隻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且它也像人的本性一樣是不受他人意願控製的。它可以受他人影響,並且有一定的適應性。方法本身有一套係統的規則,而具體措施的實施就以此為依據。這好比人根據自己對火的認識,自然地規範自己的行為一樣。相反,製度中包含的有關什麼該做和如何去做的規則和細則是無窮的。教育方法應無條件地服從人的天性,它站在天性的旁邊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方法不是製度
製度領導著人的本性,它對本性特有的作用進行援助、補充和督促。本性是否賦予每一個小生靈(小孩或小貓)一種神奇的創造遊戲的才能呢?不是的。但是製度在這個方麵也發揮著它的作用,它能給孩子發明遊戲,幫助他們玩耍,並且能幫助本性更好地利用他們的這種能力。就這樣,製度幫助孩子們玩耍,而孩子們則樂在其中。但是,製度本身並不能發揮什麼作用,因為它沒有創造力。在其他方麵也是如此。製度既挑剔,又熱心。它能給老師帶來巨大的益處。
順其自然
方法講究的是順其自然。你雖然也在觀察老師,但是你不一定清楚他在做什麼。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是有收獲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師。他們在進步,一天比一天成熟。他們將變得知書達理、客觀求實、能忍辱負重、有遠見卓識、有堅強的體魄、有專門的技能與知識。孩子的這些修養是在父母的嗬護下結出的累累碩果。明智的父母懂得本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什麼作用,而教育家又應該發揮什麼作用?他們應該像媽媽一樣,在工作中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那麼是否就不需要什麼原則了呢?我認為不是。我敢說讓孩子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原則。孩子們心情愉快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好,不是嗎?先不要急,親愛的讀者。想當領袖人物的孩子必須首先勞其筋骨,即所謂一分勞動一分收獲。我們稱之為本性的神聖作用將一直為他祝福。但是他要走的路很陡峭,而且不易找到。這條上坡路是不可能按照我們自己設計的方式,猶如閑庭信步一樣就可以走完的。從教育的廣義上講,望子成龍的父母必須在思想上對自己高要求,在生活上對自己低要求。也就是說要以人類思想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現實能夠接受的最簡樸的生活標準來要求自己。例如,思想原則是指導現實生活的總體思想原則之一,而不是一條隨意拚湊起來的章程。它易於隨時記憶和運用。如果小湯米淘氣了,那就打他一頓,然後讓他上床睡覺。這就是一種隨時可以采用的章程,就像計算器一樣,可以隨身攜帶,隨時使用。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一條章程。我們並不是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懲罰孩子。我們也同樣不會說永遠不會體罰他們。懲罰和體罰一樣,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所以隻能在孩子犯下最嚴重的錯誤時采用。另外,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隻能在迫不得已的時候而為之。我們不要急於放棄這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