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感覺和感受培養中要注意的方麵(1)(2 / 2)

區分感覺和感受

這位詩人做了調查研究,並且得出了感覺和感受有明顯區別的結論,他不僅恢複了“甜蜜的感覺”,也恢複了“無法記起的快樂的感覺”。很少有人能夠把在大量聯想所產生的圖像中得到的感受與感覺兩者區分開來。華茲華斯的心理學不僅非常細致完美,而且根據也很充分,他所做出的區別對教育者來說也很重要。事實是,“感受”在當前已經不再時尚。“有感覺的人”談的是一個不重要的人,如果他仍然活著,他會仍然活在陰暗裏,通過屬於他自身的某種感覺,讓別人意識到,任何適合他性格的一點點發展就會很快地被掄起的一個大錘砸成一堆漿。“有感受的人”本身對此必須表示感謝;他允許自己的感受變得稀奇古怪;他沒有自身的鑒賞力;他想說傷感力,卻說假裝傷感;他變得非常誇張,並且善於自我保護。由於社會總要鏟除敢於冒犯的人,於是“有感受的人”不複存在。

感受應該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

隻要感受客觀存在,它們就會像桃花之於桃,成為一個美麗事物誕生前最後的完美。但是當感受是主觀的時候,即隻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感覺來說,我們的社會就會產生病態。一個人一開始表現得“過度敏感”,而後又歇斯底裏,這也許就是抑鬱症,即一個完全變質的生活。喬治艾略特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也許可能說明這種感受的主觀狀況。她告訴我們說,一個研究哲學的朋友曾經告訴她,盡管一麵鏡子或一個鋼盤的表麵可能滿是不同方向的細小的劃痕或擦傷,但如果端起一隻點燃的蠟燭靠近其表麵,所有這些任意的劃痕都會自行排列,並且以火焰的形式輻射出來。這正如允許其感受滿足自我感覺的人一樣,如同可以影響自己的個性的宇宙間萬物那樣,也可以被感受到。

感受究竟是什麼

感受到底是什麼呢?也許在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詩句“腦海中一種模糊的渴望”中可以非常恰當地表達出來。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場消極的測試來搞清楚這一觀點。感受不是感覺,因為這同感官沒有什麼必要的聯係;這將會通過兩種了不起的特性(摯愛與公正)被區別開來,因為他們沒有通過任何物體積極地運用過。這不同於欲望,因為這不需要滿足;感受可以通過我們稱之為“思想”的智力運作區分開來,因為當思想產生一個觀點時是處於主動地位所得出的結論,感受則來源於感知;如果處於被動地位,則一點兒也沒有明顯的進展。

每一個感受既有利又有弊

每一種感受都有好壞兩個方麵,而且在程度上變化非常之大:愉快和不愉快;欣賞和鄙視;預料和預感;羨慕和藐視;胸有成竹和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和自鳴得意,等等,這些對比可以通過對感受的細微區別表達出來。然而,差別如此之細微,以至於在許多方麵語言就顯得貧乏,無法精確地表達出來。

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感受

不難發現,所有各種感受都有某些共同之處;沒有一種感受很明顯地讓人看出是道德還是不道德;還沒有達到成為準確的思想的程度,隻是含含糊糊地處於一個半清醒的智力區域內。那麼為什麼我們必須關心我們幾乎不了解的我們稱之為人性的未知區域呢?這個“為什麼”是散文思想家提出來的,我們的詩人看得更深刻。有一篇在整個詩歌界極有說服力的文章,作者談起對一個好人沒有任何影響的時候那種讓人無法記起的快樂感受,談及了“那幾乎無法描述的親善行為和愛的行為所給予的無法記起的愉悅的感受”。

消逝感受和行為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