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對我們教育理論的知識問答(1)(1 / 2)

性格是一種成就,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的實際成就。因此,指導和幫助性格的發展是教育的主要職責。一個人就是按照他允許自己產生的思想,根據他所說出的話以及所做的事情使自己所呈現的形象。我們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並且必然會按照我們習慣的行為方式去行動。

——夏洛特.梅森

性格是一種成就

因為支撐任何教育或社會體製的基礎原理是該體製真正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最好在此闡明我們的教育所依據的一些思想內容,盡管它們可能很不完整。我們相信:氣質、才華、天分主要取決於天性格是一種成就,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的實際成就。因此,指導和幫助性格的發展是教育的主要職責。但是也許我們應當先把全國家長教育聯合會的一些教育內容分門別類,以便於我們更好地解釋這些思想。

性格和性情

行為的根源

什麼是性格?

行為的結果或叫殘留物。也就是說,一個人就是按照他允許自己產生的思想、根據他所說出的話以及所做的事情使自己所呈現的形象。

行為本身是如何發生的?通常是按照我們習慣的思維模式。我們按照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並且必然會按照我們習慣的行為方式去行動。那麼,這些思想和行為習慣的根源又是什麼呢?通常是遺傳的結果。一個人之所以慷慨、固執、急躁、誠懇,總的說來是因為他的家族貫穿著這種性格傾向。

改變性情的辦法

有沒有什麼辦法對先天的性情進行改變?有,婚姻可以改變家門。教育可以拯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天生遺傳的壞習慣怎麼才能得到糾正?通過相對的好習慣去克服。正如托馬斯阿肯皮斯所說的,“一個習慣克服另一個習慣。”

習慣的開始

追蹤習慣的起源。每一種行為出自一種思想。每一個思想以某種方式修改大腦的物質結構。也就是說,大腦的神經物質是按照我們的思維方式的變化成形的。行為習慣源於思維習慣。一個人想著“噢,這樣就可以了”,“噢,這樣沒關係”,這樣他就會養成工作粗心、不求完美的習慣。

壞習慣的糾正辦法

這樣的習慣怎樣才能糾正呢?通過采用相反的思維方法,引導產生相反的行為。這一點必須要做好。隻做一次相反的思考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不能。可以說,新的思想的刺激要一直作用到在大腦中安家落戶,並且不自覺地呈現出來為止。

無意識的思維

無意識的思維是什麼意思呢?大腦在不停地工作,總是在思考,或者不如說是思維一直在對大腦起作用,就像彈琴的人用手一直在撥弄琴鍵。人能否意識到大腦中產生的所有思想?不能,隻能意識到那些新奇的和驚人的思想。舊的、熟悉的思維方法在大腦中跳動,運轉,思想者並不自知。

行為決定於無意識的思考

怎樣命名這種無意識的思維?

無意識或不自覺思考。為什麼它對教育者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大多數行為是由於我們意識不到或者不自覺的思想造成的。有沒有什麼辦法改變無意識思考的傾向?有。通過轉移的辦法使之進入一個新的軌跡。一個貪婪的小孩的“無意識思維”總是離不開蛋糕和糖果,這該怎樣糾正呢?通過介紹新的思想。比如,把這些東西送給別人讓別人快樂是快樂的事情。

行為的動機

這個貪婪的小孩能夠接受這樣的新思想嗎?回答非常確定。因為仁慈,為別人做善事的欲望是每個人的行為動機,它們隻需受到觸動便可以產生作用。

仁慈

舉個例子加以說明。芒戈帕克在非洲的沙漠裏既渴又餓還累,他突然發現自己位於一個吃人部落的地盤附近。他認為自己這下可沒有活的希望了。但是這個部落的一個女子發現了他。她不僅憐憫他,還給他牛奶喝,把他藏起來,精心照料著他,直到他恢複了體力,能夠自理為止。人類還有沒有其他的行為動機受到觸發便能發揮作用?有的。比如渴求知識、友誼、榮譽、財富、感激的欲望以及別的許多欲望。的確,除非觸動他那敏感的動機源泉,我們不可能促使一個人做出任何善良和高尚的舉動。那麼人們怎麼會做錯事呢?

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