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對我們教育理論的知識問答(1)(2 / 2)

惡意是仁慈的對立麵。很容易想象如果那個吃人部落使這位性情不穩定的野蠻女子受到仇恨的衝擊,觸發了她報仇的動機,那麼她很有可能一開始就把她曾救護的男子吃掉。關於這些內在的衝動,教育者應做什麼呢?了解人的這些行為動機,然後聰明、小心、適度地叩擊它們,使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有良好教養”的人們的習慣

這裏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實際上,勤奮、尊敬、溫柔、誠實、敏捷、整潔、禮貌等就是那些有教養的人們所擁有的美德和優點。要確保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對一種行為動機,比方說好奇心或求知欲刺激一次就足夠了嗎?當然不夠。這種刺激必須反複進行,使之產生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行為,直至形成一種習慣。關於培養習慣,人們通常犯的錯誤是什麼?他們允許自己有失誤。比如他們訓練一個小孩“隨手關門”的習慣,訓練了20次,但到了第21次卻隨他把門敞著。這會產生什麼結果呢?這個工作必須反複做,因為大腦組織適應新習慣的發展(形成新的細胞組合)受到幹擾。其結果看上去就像傷口縫合後,皮膚組織的生長過程受到了幹擾。

應當保證培養習慣所需要的時間

那麼教育者是否應當為培養習慣“安排出時間”?要糾正一個壞習慣並養成與之相對的好習慣要需多長時間呢?大概一個月或是六個星期的時間堅持認真不斷地診治就足夠了。但是這樣的治療是否需要教育者付出難以忍受的謹慎和小心?是的。但是並超不過治療身體疾病,比如說麻疹或猩紅熱需要的謹慎和警惕。那麼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可以通過在大腦內建立正確的神經流動進行機械地調整了?這等同於說琴鍵能夠產生音樂。

思想相互關聯而生

但是這些像是可以用演員的手指表達的思想是否也是在思想者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然發展的呢?沒錯。它們不是模糊、不連續的沉思,而是按照思想者先前受過的訓練,按照某種邏輯順序互相跟隨產生的思想。是否可以解釋一下?數學家在夢中解出難題;詩人即興做詩;作家無需預先構思有意安排,就能下筆如有神,寫出生動的故事。人的思想按照思想者大腦裏預先建立起的思維習慣接連發生。

進入新的發展空間

思想是否像磨坊裏拉磨的馬圍繞著一個問題轉來轉去?

不是。思想更像是在駕駛馬車沿著一條公路向前行駛,並且不斷穿過新的景致,形成新的發展空間。

初始的思想

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就某個題目開始思考呢?確切地說是這樣的:初始的思想或暗示觸動那個可能使一係列思想運轉起來的機關,於是就在思想者無意識的狀態下許多思想在大腦裏產生、形成。這些思想或連續的想法是隨意的呢,還是傾向於某種結果?它們傾向於按照初始的思想得出必然合理的結論。那麼推理能力就可以開始無意識的工作了嗎?是的。這個能力唯一關注的事情顯然就是從呈現給它的任何思想推導出理性的結論。

做出合理的結論

那麼,這種幾乎是無意識地得出必然、合理的結論的能力一定是教育的結果嗎?甚至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文化遺傳嗎?它按照所受的訓練而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但是它絕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是教育的結果。下麵的軼事就可以佐以說明。“海德上尉正在南美洲的大草原上旅遊。一天他的導遊突然拉住他,一隻手指向空中大聲叫道:‘有獅子!’上尉對這樣的驚叫和這樣的動作感到非常奇怪,他抬頭望去,費了好大的勁才看見在很高的天空有一群禿鷹繞著一個點盤旋飛翔。在對著那個點的地麵上,在上尉和導遊的視野之外,有一匹馬屍,馬屍旁邊站著一頭獅子,就像導遊所熟悉的那樣。那群禿鷹正在高空嫉妒地注視著獅子。看到這群禿鷹,導遊的反應就如同遊客看到了獅子,他確信附近就有獅子。這就是不需要思想者費任何周折的思維行動,就像抬頭往上看一樣簡單,然而對於不了解這個常識的我們,這樣的思維卻是需要許多步驟和一些努力的。”

“理性”不需要意誌力

那就是說所謂的“理性”是人類天生就有的?是的,它是固有的,它的作用不需要意誌力去影響,但是它隨著接受的教育和訓練而在能力和準確性方麵有所提高。

不能成為可靠無誤的行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