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教育從何處來(1 / 2)

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決定著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高興就是養育孩子的原則。如果孩子快樂,他就會成為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的確如此。

——夏洛特.梅森

全國家庭教育協會的發展

一位觀察家寫道“毫不誇張地說,家教協會正在依靠自身的力量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目前成千上萬的孩子成長在有思想、有文化的家庭中。這些孩子或多或少在有意識地按照家教協會的指導接受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閱讀《家長周報》或其他社會性讀物。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到家教協會的各種分支組織或其他類似機構。越來越多的家長受到這類組織的影響。大家共同的心願是盼望人們能想出更好的教育辦法。

家庭教育協會的重要性

這種由有文化的家長組成的團體對兒童教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想到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將來要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就會油然而生一種偉大的使命感,它促使我們再一次把具有決定意義的兩個研究問題提上日程: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何從?從何而來?對自己的住所非常滿意的人不會想到搬遷。遷移就是感到不滿的宣言,而且意味著我們要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然而有時候,我們勇敢地去冒險,最終卻是回到原處。

過去的遺產

我們的祖輩和父輩曾經為祖國培養出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一些睿智的老者雖然非常讚同現在的教育,卻覺得人們的成長道路似乎還是同過去一樣,很難看到什麼提高。教育不會有偶然的結果,也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更不是早就得到認可的皮諾克問答教學法的結果。

應該培養兒童的責任感

過去的教育非常糟糕,訓練非常隨意,生理和心理的教育也是馬馬虎虎。然而我們的祖先有補救的辦法,可惜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我們卻不再關注這個辦法。從前的人們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有智慧、有道德、有思想,隻是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而需要引導和控製。翻開過去的一些兒童書籍,我們看到的主要觀點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有思想、有智慧並有極強的責任感的人。這代表了上一代人的家庭生活觀念,因此一旦孩子認識了周圍的環境,他就已經成為一個心理上和智力上負有責任的人。現在與人和諧相處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弄清人類的本質,不辜負別人的期望。這樣說並不意味像哈得卡斯托夫人對她的托尼盧姆帕金那樣盲目信任。出於本能,我們都在潛意識裏認為自己很能幹。每個人心中都在不斷地回響著這樣的聲音:“我是,我能,我應該。”所有能幹的人都是如此自信。

現在我們還沒有把握

現在如何呢?現在很多家庭的很多孩子還是在按著老辦法培養,隻是不像過去那樣有著堅信不移的信心。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形容一個嬰兒就像一個大牡蠣,他的任務就是吃飯、睡覺、生長;甚至薩莉教授,也在他最暢銷的書《對兒童的研究》中表述了兩種觀點。孩子們征服了他,讓他相信他們和成年人一樣,甚至更勝一籌。然而作為進化論者,他又認為自己應保證孩子能接受進化論的理論。因此一個小孩應當經曆1000個心理和智力的發展階段才能從野人或猿人發展到聰明智慧的人類。如果孩子們的情況不能與這一理論相一致,那一定是孩子們出了問題。薩莉的確特別愛孩子,以至於他不得不向我們展示孩子的本來麵目。因此在書中幾乎沒有涉及生物進化理論。現在我提不出任何理論,在科學的問題上,傾向於接受進化論心理學家的理論,但實際上對我來說卻不容易接受。

嬰兒期的智力活動

嬰兒在一歲之內為了適應這個新世界,能學會分辨遠近、軟硬、大小和1000多種其他的複雜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具有多麼巨大的學習潛力。因而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約翰斯圖爾特穆勒五歲就熟練掌握了希臘語;阿諾德三歲就認識所有英國國王和王後的肖像,或一個小孩很小就已經大體掌握音樂傑作的全部技能。

兒童的智力發展

我曾一度強調這樣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能同時掌握兩種語言,並能說得同樣熟練。然而一位先生說,他有個兒子在巴格達當傳教士,取了一個德國妻子,三歲的小孫子能同樣流利地用三種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德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和誰講話就用相應的語言。“奶奶,造物主最喜歡男孩還是女孩?”一個善於思考的四歲小女孩兒問道。為了讓小姑娘高興,奶奶這樣說:“哦,當然是小女孩嘍!”出乎奶奶的意料,小女孩兒接著反問道:“要是造物主最喜歡女孩兒,她自己為什麼不是女孩兒呢?”恐怕我們這些成年人也沒有誰能提出更加有力的論點。這個女孩兒如果看到櫻桃樹上落著的一群烏鴉,她大概會問:“奶奶,如果說蜜蜂會釀蜜,鳥為什麼不會做果醬呢?”這個問題並非毫無意義,隻能證明我們這些大人對蜜蜂釀蜜這樣的自然奇跡熟視無睹,不懂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