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放手,培養勇敢幼苗的雨露(1 / 3)

監控下的孩子沒出息

點到為智

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去點綴,去打掃,給他們的心靈充分舒展的場所。這樣他們既能體驗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懷,又能培養獨立勇敢的精神。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希望自己有一片自由的空間!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自己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鍾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會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造成不良影響。

鄭淵潔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其筆下的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和羅克在我國擁有億萬讀者,連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話被譽為“適合全家所有人閱讀”的書。1985年創刊的《童話大王一鄭淵潔作品月刊》是專門刊登鄭淵潔童話的雜誌,至今仍暢銷不衰。

鄭淵潔教子的方法和思想與眾不同,他時常直言不諱地誇自己是一個善解兒意的好爸爸。

兒子鄭亞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老師沒讓說話的時候說話了,結果被關在小黑屋裏幾個小時。鄭淵潔得知這件事以後,馬上就火了。“這麼小的孩子,正是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時刻,怎麼能不讓他說話呢?這簡直是摧殘!即使是違反了課堂紀律,也不能關禁閉呀……”一生氣,鄭淵潔就讓兒子退園了。

兒子小學還沒畢業,鄭淵潔終於下定決心不讓兒子上學了。其實,鄭淵潔也不是不想讓孩子上,而是找不到理想中的學校。與其讓兒子去受摧殘,還不如高高興興地讓他做點喜歡的事情。他認為,上學,說白了,上個好中學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考上了大學拿到文憑,就能找個好工作。這是第一個用處;第二個用處,就是父母臉上有麵子,一定要讓周圍的親戚朋友看到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有出息,無非就是這樣。而這兩樣對於自己來說都不重要:自己不需要兒子為自己爭什麼臉麵,也相信兒子將來一定有能力自食其力。

於是,鄭淵潔給兒子請了3位老師,教授其數理化。鄭淵潔自己則捉刀上陣,客串語文老師。在鄭淵潔眼中,中國教育對孩子最大的摧殘就是語文教育,而其中尤甚的就是寫作文。鄭淵潔曾在作品中寫道:“寫作文最能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可老師卻不讓他們在寫作文時天馬行空地想像,隻能按照老師製定的框框行文。”“不能通過文字隨心所欲地想像和思想的人是人嗎?老師為什麼不遺餘力地把我們往動物培養呢?”

在兒子很小時,就對家裏的電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家裏所有的電器鄭淵潔都任他隨意玩耍和拆卸。鄭淵潔說:“我覺得,隻要他感興趣,就讓他玩兒,然後幾乎就能做到無師自通。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後來,兒子在電腦方麵很在行。在兒子10多歲的時候,鄭淵潔曾接到一位找“鄭老師”的電話。鄭淵潔很自然地回答說,“我就是。”誰知對方卻說:“不是找你,是找鄭亞旗,要請教一些電腦方麵的問題”。鄭淵潔不得不誠惶誠恐地找“鄭老師”過來接電話。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未來,有的甚至早早就為他們設計了未來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所設想的人生之路走向美好的未來。但是,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孩子的發展在於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夠完全決定和左右的。父母要做的應該是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勇敢的去發揮,隻要正確的引導和提供他們所需的必要資源就可以了。

“自由”是蒙特梭利“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原則。簡單的說,蒙特梭利認為強製的“教”法,對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有害無益,除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外玩耍而沒有大人監督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健康,在將來,也更善於交際。調查中,研究人員在330名8~11歲的孩子身上裝上衛星跟蹤係統,然後根據孩子腰部的感應器,記錄下他們玩耍時的運動速度、方向轉換,以及消耗掉的熱量。結果顯示,沒有大人監督的孩子不僅更活躍,燃燒掉的熱量更多;這樣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也更加獨立、自信、勇敢。

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故事標題是“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故事講得是有一個初三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於是全校學生緊急尋找,最後發現他正蹲在樓頂的水塔邊。這學生說自從升上初三,每天都在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裏後,更是不能放鬆,稍微休息一下就被父母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沒有一點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這種生活使他很煩、很累,於是想到了輕生。

我相信,每個人看了這個故事後都會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有什意義,不能怪孩子想辦法以求解脫。作為父母,確實不應該給孩子製定計劃,要求孩子刻板地按照計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長時間做單調、整齊劃一的活動,沒有一點自主權利,因為這樣就會限製孩子的個性愛好,束縛孩子的手腳,對培養孩子的勇敢行為是極為不利的。父母的勇氣,最能感染孩子;而父母的放手,是培養勇敢幼苗的雨露。

前些年熱播的美國係列家庭劇《成長的煩惱》,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希佛爾一家的生活讓我們窺到了美國人教育孩子時的明智。希佛爾的4個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自己的房間,與父母分開睡,自己的房間便是自己的領地,自己全權負責。

愛護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樣,但方法不同,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們應該向希佛爾夫婦學習,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去點綴、打掃,給他們的心靈充分舒展的場所。這樣他們既能體驗到家庭的溫暖、你們的關懷,又能培養獨立勇敢的精神。父母適當地給孩子一點個人空間,會比“無邊無際、沒有自由”的愛,更讓孩子感激。

不妨讓孩子自由為之

點到為智

孩子的發展在於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夠完全決定和左右的。父母要做的應該是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勇敢的去發揮。

美國幼兒教育家維娜·希爾特布蘭德說:“家長和教師要牢記這一點:讓幼兒在獨立中成長。必須通過讓幼兒自己做事、自己決定活動內容、自己選擇玩具等,使幼兒感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努力。”

有一位大學老師,和別的很多父母一樣,總是一味“嚴格要求”女兒。直到在一次關鍵考試中,孩子的失敗,她才開始反省自己,她才終於意識到,無論如何,一定要給孩子“成長的自由”。下麵就是這位大學老師講述的自家的故事:

從女兒上小學開始,我和他爸爸就要求她每次考試都盡可能得到“滿分”,對女兒的每一次失誤,特別是那些所謂“重要考試”的失誤都會痛心疾首。女兒在我們的嚴格要求下變得越來越膽小慎微,我和他爸爸卻對此視而不見。

終於到了小學畢業考試的“最關鍵時刻”。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女兒失眠了。第二天早上,她連飯都沒吃,便臉色蒼白、神情惶惶地走進了考場。在語文考試中,她忘掉了前一天晚上才背過3遍的生字。而在數學考試中,她竟是流著鼻血把做完的卷子檢查了一遍又一遍。考試結果最終不如人意,被我們寄予厚望的女兒失去了擇優保送進重點中學的機會。

當我和他爸爸望著那張悲戚的小臉時,才真正地體驗到什麼是心痛。一連幾天,我們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我們明白,是我們的錯誤窒息了孩子的自信,傷害了她那顆本來充滿靈性的稚嫩的心!從那一刻起,我發誓從此以後一定要給女兒充分成長的自由,尤其是在她失敗的時候,要永遠對她說:“沒關係,勇敢些,下次一定能考好!”

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特梭利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並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隻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如父母告訴孩子:周日可以去爬山,可以去公園,可以騎車、搭積木,去畫畫,但隻能選2項活動,而且還要自己安排好時間及活動所需要的東西。選擇、安排本身是一種能力,要堅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勇敢的做出選擇和安排。

蔡誌忠是一位著名的漫畫家,他的漫畫曾經風靡了全世界。其實,他不僅畫畫的出色,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麵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個信念:就是讓孩子自由地成為他自己,因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父母不該決定孩子的選擇和前途。

一次,蔡誌忠的夫人因為到國外出差,於是蔡誌忠便擔任了接送孩子上鋼琴課的責任。當父女倆開車來到鋼琴學校門口時,蔡誌忠卻發現女兒坐在車上悶悶不樂,不想下去。蔡誌忠問女兒:“怎麼不高興了,有什麼問題嗎?”女兒告訴他,自己最想學的是笛子,而不是鋼琴,可媽媽卻覺得女兒應該學鋼琴,因為在媽媽看來,學鋼琴比學笛子更有用。

蔡誌忠聽完女兒的話,馬上掉轉車頭,一路開回了家。女兒對爸爸的做法有些擔心,不禁問爸爸:“媽媽剛交了幾千元學費,如果不學了,人家不給退錢怎麼辦?”

蔡誌忠對女兒說:“那隻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