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又問:“媽媽回來要是埋怨我們怎麼辦?”
蔡誌忠說:“什麼也沒有你的自由、快樂重要。”
幾千元對於很多家庭都不是一個小數目,但蔡誌忠卻認為,如果節省一點,少買幾套衣服,少吃幾頓大餐,錢就可以賺回來,而孩子的自由、快樂是用錢買不到的。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一些她所不喜歡的東西,那將會抹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孩子變得沒有自由、快樂,隻能聽從大人的意願。蔡誌忠認為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每天給孩子一段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安排時間和各種活動,學會如何獨立做出決定。孩子有時去玩,有時讀自己喜愛的圖書,有時畫畫……當然,有時也忙來忙去什麼也沒幹成,但是孩子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計劃。
蒙特梭利曾經說過,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也就是說,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孩子勇敢的克服各種困難,給予孩子真誠的讚揚和鼓勵,讓孩子體驗到自由成長的快樂!
過度責罰,讓孩子膽小
點到為智
父母經常地斥罵、苛責或是處罰,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有很不好的影響。如果一犯錯誤就遭到重罰,孩子很容易形成膽小慎微的性格。
孩子做錯了事,怎麼辦?責罰是最常見的手段。美國著名作家安德魯·馬修斯說過:“挫折促使我們思考:考慮改變方向,促使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適當的懲罰,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李大釗,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了一生。
李大釗出生時,祖父李如珍已經60多歲了。李大釗幼年喪失父母,孤苦伶仃,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祖父李如珍對孫子十分喜愛,但管教也非常嚴格。
李大釗小時候是一個十分頑皮的孩子,在他就讀私塾的對麵有一座廟,裏麵經常有一群不務正業的人聚集在那裏賭博。李如珍擔心孫子染上壞習氣,一再警告李大釗不許去那裏玩。一天中午,李大釗遲遲未回家吃飯。祖父在家裏等得十分著急,便忐忑不安地來到了那座寺廟。果然不出所料,淘氣的孫子正擠在人堆裏看熱鬧。祖父十分生氣,但是並沒有當場教訓孫子。
等李大釗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躡手躡腳地坐到桌旁去吃飯時,卻看到一向和藹的祖父陰沉著臉一言不發,吃完飯,祖父便詢問李大釗晚歸的原因。李大釗見祖父如此嚴肅,已經意識到祖父知道了自己的錯誤行為,於是坦白地承認了中午發生的事情。祖父十分生氣:“看人‘玩兒’比坐在家裏讀書要熱鬧得多啦!可是我平時囑咐你的話,你放在心上了嗎?那些人空長著一雙手而不勞動,我不讓你去那裏,你偏去,你說該罰嗎?”李大釗點點頭,表示願意受罰,於是祖父便讓李大釗到屋頂上去翻麻。
當時正值七月伏天,屋頂上的麻又厚又密,年幼的李大釗剛幹上一會兒就已經汗流浹背、氣喘籲籲了,李如珍雖然疼愛孫子,卻決不姑息他的過錯,直到李大釗的表姑心有不忍,來向祖父說情,他才把孫子從屋頂叫下來,並語重心長地對李大釗說:“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不要再去那裏看熱鬧了,要是迷戀上賭博,你這一輩子就不會有出息了!”
從此,李大釗不忘祖父的教誨,努力學習,靠自己的雙手吃飯,後來,他也一直這樣要求自己和子女。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對孩子懲罰的“量刑”適當,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不是大聲的斥罵、苛責,就是一頓棍棒教育,或者關在黑屋子裏。在慈母嚴父型的家庭中,體罰常常作為體現父親威力的方法。肢體的處罰從打手心開始,嚴重到不顧死活的毒打。青海省一位年僅9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被媽媽活活打死,媽媽從此瘋了。這場惡夢似的悲劇,曾經震動了全國,使千千萬萬的父母和老師深感痛惜。然而,這種可怕的悲劇又在武漢重演了。一個11歲的小學生也被疼愛他的爸爸活活地吊死了。兩個星期之後,沈陽市一位8歲的孩子又被爸爸踢死。在美國,每年都發生上百萬件虐待兒童的事件。事實上,另外還有上百萬不為人所知的虐待事件。受虐待的孩子有2/3是3歲以下。身心殘障,或是發育落後的孩子尤其容易遭受到虐待。
父母經常地斥罵、苛責或是處罰,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有很不好的影響。經常被處罰或受虐待的孩子,他們總是擔心犯錯誤和犯錯誤後被懲罰,進而變得膽小、懦弱、無主見,凡事都不敢去嚐試,凡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見才敢去行動。有個小學生一聽到父親叫他名字,就神情呆滯,心跳加快。父母經常對孩子實施過度的處罰,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自感低於別人,並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失去上進的信心。此外,經常受到過度的處罰的孩子,如果做錯事,為了逃避處罰,就會掩蓋事實,編造假話,養成不誠實的行為。
孩子犯錯,補救才是最好
點到為智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在適當懲罰的同時讓孩子學會補救,而不是做無意義的處罰,隻有補救才是最好的教育。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往良性轉化,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性格畸形。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找對合適的度量。責罰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嚴峻。不要把責罰變成虐待或是傷害,責罰的時間也不宜太長。
暑假,小麗的姑媽帶著表弟過來玩了,小麗十分開心,整天和弟弟瘋著玩。一天,瘋得忘乎所以的兩個人,竟然光著腳進衛生間後又返身跳到了床上,結果,潔白的床單立即留下了幾個黑糊糊的腳印。媽媽看到後氣壞了,但是生性冷靜的媽媽努力平靜了一下心情,把小麗叫到床邊說:“小麗,你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
女兒看到被自己踩髒的床單,十分膽怯地說知道了。
媽媽接著對她說:“那你打算怎麼補救這個錯誤呢?”
小麗紅著臉說:“我把它洗幹淨。”
當小麗用自己的小手費力地搓著床單的時候,媽媽看著她說;“洗床單很累吧,媽媽洗的時候也很累,所以你應該愛護床單,不能隨便弄髒,對不對?”懂事的小麗立即點點頭。
小麗畢竟年齡還小,床單是洗不幹淨的,盡管媽媽自己又洗了一次,但是她的目的是把孩子洗床單的過程作為對孩子的懲罰,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媽媽增添了麻煩。
實際上,小麗犯的並不是什麼大錯,沒有必要進行過重的懲罰,隻要能夠讓孩子清楚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自覺改正就可以了。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在適當懲罰的同時讓孩子學會補救,而不是做無意義的處罰,隻有補救才是最好的教育。假如孩子偷了店裏的玩具,教導孩子把東西還回去並且向店老板道歉。假如孩子在牆壁上亂畫,清理牆壁的工作就要讓孩子來做。還有,讓孩子把弄壞的東西修好,把弄髒的東西清洗幹淨,罰孩子做家務事,把孩子關在房間裏靜一靜,等等。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對孩子熱衷的事給予一定的限製,會使孩子體驗到懲罰的滋味,同時伴有講道理,會使孩子認識錯誤。如孩子特別喜歡玩火車,那麼停止他玩一天,原計劃帶孩子去公園玩,因孩子表現不好,取消此行。若孩子喜歡戶外活動,還可以停止外出一會兒等等。當然,如果父母事先說一些懲罰來警告孩子,但是事後又不落實,這就很難讓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譬如說,爸爸告訴孩子晚上一定要記得把小三輪車推回院子,否則第二天他就不可以再騎她的三輪車。當孩子忘了把三輪車推回院子時,做爸爸的第二天就要徹底地執行他所說的話。爸爸在警告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考慮清楚懲罰是不是合理?做得到嗎?如果懲罰合理,就一定執行下去。
懲罰還應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特別要依據孩子的氣質特點,對於敏感的孩子不能懲罰過於嚴厲。2歲前的孩子不要采取“送到門外”的做法,這樣反而會使孩子覺得很好玩,2歲以後的孩子,不要當眾懲罰,特別是公眾場合。另外,不宜在飯前、飯後時訓斥孩子,這樣容易影響孩子的食欲和情緒。
責罰是一種教育的方法,而不是用來證明父母的權威。當責罰達到了教導孩子的目的時,就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要過度,以免傷了孩子的心靈或身體。
好奇能使孩子勇於探索
點到為智
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獎勵的孩子,都願意繼續進行某種試驗和勇於探索,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創新思維能力。
好奇心是孩子們的天性,也是他們敢於探索新知,敢於創新的動力。創造精神就像是一雙巨大的翅膀,能帶著孩子在知識的天空裏展翅高飛。父母可從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開始,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曾在某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某小學校校長養了一條十分可愛的狗,可學校有一名學生因為好奇狗身體內髒的結構,竟膽大包天地把它給解剖了。當校長知道此事後,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從另一個方麵發現了這位學生的天賦,於是對其寬容地進行了“懲罰”——讓這位學生把狗的內髒結構完全畫出來。這位學生根據平時閱讀的積累,畫了一幅狗的骨骼圖,一幅狗的血液循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