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貼上勇敢“標簽”
點到為智
父母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簽就能激勵孩子養成勇敢的性格,而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則容易使孩子膽小的性格更難改變。
人的性格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後天的環境亦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最先模仿的人。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在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曾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的年輕人到前線打仗,這些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讓指揮官們頭疼不已。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幫助他們。經過觀察後,心理學家便召集這些士兵,告訴他們家裏的親人十分掛念他們,特別強調他們每人每星期都要給家裏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告訴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服從指揮和建立戰功。為了給士兵們減少麻煩,心理學家給他們擬好了信的內容,他們隻須照抄一遍即可,每次的內容都基本相似。
幾個月之後,令指揮官們大為頭疼的士兵竟一個個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說的那樣勇敢和守紀律。
是什麼力量使這些士兵奇跡般地都變“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紀律”、“立戰功”等標簽的暗示作用。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給某人貼上某種“標簽”,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簽相一致的行為的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這些標簽不一定能從客觀上反映這個人是什麼,但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人將會“變成”什麼。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說過的一句話:“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那種人。”
對孩子來說,他的性格尚在形成階段,它所接受的每一種信息都是形成他性格的因素。如果父母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簽就能激勵孩子養成勇敢的性格,而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則容易使孩子膽小的性格更難改變。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大膽,父母就應該給孩子貼些具有激勵孩子勇敢作用的標簽,而不應給孩子貼那些能令孩子膽小的消極標簽。
有一次,一位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順便向老師問起了孩子在園的表現情況。老師對這位媽媽說,您的孩子很聰明,隻是有一個習慣不太好,本來會做的事,會唱的歌,但老師讓他到同學麵前做或唱的時候,他就會找出種種理由拒絕,即使勉強答應,也是扭扭捏捏,或聲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
正在這時,孩子從教室向這邊跑來,這位媽媽便對孩子講:“你看,老師正在誇你呢!說你現在進步可大啦!特別勇敢,老師說誰給大家唱支歌?你就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後勇敢地到前麵去唱,老師還要評你當‘小歌星’呢!”老師也連忙附和稱是。
這時,媽媽發現孩子臉上呈現了很得意的神情,沒想到後來自己這番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以後,孩子果真變了樣,過去那種忸怩的狀態不見了,後來還代表幼兒園參加了市聲樂大賽。
做父母的,與其粗暴地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以偏概全的論斷,使孩子心理受創傷進而影響行為,不如給他一些好的評價,讓他鼓起勇氣,改正不足。也許可以這麼說,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怎樣,就不要事先站在那樣的立場上。比如,希望孩子膽大活潑些,就別老當著孩子的麵和別人訴苦:“他就是太膽小,一有陌生人就什麼話都不敢說了。”這些話不可能真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卻等於已經為孩子貼上了“標簽”,孩子受到了這些暗示,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與大人實際期望的正好相反,真的變成了“膽小、內向的孩子”。孩子怕黑,晚上不敢獨自去衛生間,父母隻需這麼說:“你就像警察叔叔一樣勇敢,警察叔叔可從來都不怕黑喲。”(即把孩子標定為不怕黑“警察”)孩子可能會立即勇敢起來。
父母積極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行;消極的語言則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強化了孩子的弱點和不足,最終孩子很可能以否定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從而喪失信心。勇敢的孩子是“貼出來的”。多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及時抓住孩子偶然出現的良好行為或思想,給孩子貼個具有激勵作用的標簽,讓孩子在標簽的激勵下,不斷變得勇敢起來。
孩子“膽小鬼”是因為自卑
點到為智
一個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籠罩,會使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從而變得膽怯怕羞,不願與人接觸。
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是一種因過分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幾乎人人都會在某個時刻表現出一定的自卑感。
也許許多人都不知道,令無數球迷傾倒的球王貝利,曾經是一個自卑的膽小鬼。
當得知自己被巴西最著名的俱樂部桑托斯看中時,貝利緊張得徹夜難眠,他翻來覆去地想著:“那些著名的球星們會笑話我嗎?萬一發生了那樣尷尬的事情,我還有臉回來見家人和朋友嗎?”
他甚至還無端猜測:“即使那些大球星們會願意和我踢球,也不過是想用他們絕妙的球技,來反襯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們在球場上把我當成戲弄的對象,然後把我像白癡似的打發回家,我該如何生活下去。”
後來在家人和朋友的慫恿下,貝利才忐忑不安的來到桑托斯隊,那種緊張和恐懼的心情,簡直無法形容。等正式練球開始時,貝利已嚇得幾乎快要癱瘓。
原以為剛進球隊隻不過練盤球、傳球什麼的,然後就去長時間地做“板凳隊員”,誰知第一次教練就讓他上場,還讓他踢主力中鋒。緊張的貝利半天都沒回過神來,雙腿好像長在了別人身上,每次球滾到他的身邊,他都好像看見別人的拳頭向他打來。他幾乎是被別人逼著上場的。但是,當他邁開了雙腿後,便不顧一切地在場上奔跑起來,也漸漸忘了是和誰在一起踢球,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隻是習慣地接球、傳球和盤球。在快要結束時,他已經徹底忘記了桑托斯隊,而以為是在故鄉的球場練球。
那些使貝利深感畏懼的足球明星們,並沒有輕視他,他們對他都非常友善。
孩子自卑是指孩子由於某種原因而懷疑自己、輕視自己,在社會交往或集體活動中懦弱害羞和缺乏勇敢。自卑是孩子常見的問題之一,調查顯示,有65%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它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的原因是以下這些:
一是生理缺陷導致自卑。有些孩子會因為生理方麵的缺陷如身體矮小或相貌醜陋而感到自卑。外部形象是孩子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麵,女孩會倍加關注自己的長相、身材和皮膚;而男孩經常憂慮不安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夠高大,臉上長包及體重超重等。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種強烈的自卑感。還有孩子是因為自己的身體有殘疾而自卑。
二是屢受挫折導致自卑。一個屢受挫折甚至懷疑自己存在價值的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的前途悲觀失望。爭強好勝,和別人比著幹,是孩子的一大特點,一旦他們在競爭中屢遭挫折,就會變得消極悲觀,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從而產生自卑感。有個孩子說:“麵對考試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我失望了。路在我的眼前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堵牆,我覺得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罪惡……”孩子一旦自卑了,他們眼中的世界似乎就是一片黑暗,他們的生活感受就是一種煎熬。
三是性格缺陷導致自卑。一個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他的個性是非常重要的。膽小的孩子比勇敢的孩子容易自卑,心胸狹窄的孩子比開朗的孩子容易自卑,沒有主見的孩子比善於分析問題的孩子容易自卑……有些孩子由於學習成績平平,無出色表現而過於低估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導致對整個自我的認識消極,常覺得“自己不行”,於是在交往中過於拘謹,放不開手腳,總擔心自己會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有一個女生稱自己是“一個無用的女孩”。她為什麼認為自己無用呢?因為她是這樣想的:“我想在初一的第一次考試中一定考一個好成績,結果我失敗了,隻考了不到70分,這次測試給我這個從來沒考過80分以下的女孩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次測試使我喪失了認真學習的信心,使我喪失了勇氣和力量。我是不是太沒用了?”從這個女生的想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導致她自卑的性格因素。
此外,不當的家庭教育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苛求,若孩子稍有失誤,父母就大加斥責,甚至打罵,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形成一種自卑的自我評價係統;有些父母經常拿別人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比,這也容易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知心姐姐》就中小學生的自卑心理曾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孩子的負麵評價8成來自家長。有一個孩子說:“雖然語文成績得了一個‘優’,但有很多題都有一些小問題,結果父親就說:‘你看看你有多笨,本來可以考得更好的。’”
讓孩子昂起頭來向前走
點到為智
孩子需要自信,猶如幼苗需要陽光。如果孩子產生了自卑,會像幼苗遭受了暴雨冰雹的襲擊,很難茁壯成長。父母應堅持不懈地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往往過度膽怯怕羞,不願與人接觸。一般來說,正常孩子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常因為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意與別人來往。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也往往缺乏自信,雖然有的自卑的孩子十分渴望在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們大都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有自卑心理的孩子,辦起事來也愛瞻前顧後,總怕把事情辦錯被人譏笑,行動時缺乏毅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大多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使遇到小小的失敗或小小的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對搬遷、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