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讓我們來看一看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天才卡爾的成長過程。卡爾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9歲時就進入了哥廷根大學;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本書,接著又細細地品味了一番,掩卷長思,我被小卡爾的父親老卡爾感動了:小卡爾能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癡呆的嬰兒,所以他的成才完全是他父親教育有方的結果。
老卡爾·威特說:在滿懷希望和擔心的等待之後,我們的兒子終於誕生了。想想看,對於一個已經52歲的男人來說,新生兒的出世意味著什麼?那時候真的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為了表達我的欣喜,我給兒子取了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卡爾·威特。你會發現,我在他的名字裏麵用了自己的名字,之所以這樣,是想充分地表達出我要將他培養成優秀人才的決心。
然而,上帝似乎總是愛跟人們開玩笑。小卡爾並不是一個我們期望中“完美無暇”的寶寶。卡爾的發育顯然顯得滯後,我和妻子都沉浸在無盡的苦惱之中。
但是,我們的這種苦惱和憂傷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我一直堅定不移地相信——後天的教育才是決定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成才的根本因素。因此,悲傷之餘,我和妻子很快便開始著手對小卡爾的培養。
當然,我們當時也並不知道卡爾將來到底能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但是,作為父親,我有決心運用我所堅信的教育觀念,將我的全部愛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卡爾。我相信,隻要付出努力,一切終將有所回報。
法國著名哲學家愛爾維修曾經說過:“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我堅信這一信念,不僅我自己堅信,我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懷有這種思想,因此我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向民眾宣傳這種理念。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賦當然是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聰明一點,有的孩子遲鈍一點。假使我們以100分來計算天才的天賦,那麼如果我們足夠幸運生下了一個100分的孩子,那麼白癡的天賦大概隻能在10分以下,而通常我們身邊一般的孩子平均天賦大約是50分左右。這樣的話,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可能真的就由這100、50和10決定了。可是,問題是,我們的孩子不可能受到同樣的教育,他們生活的環境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他們的天賦可能根本發揮不出來,80的可能隻發揮了40;60的可能隻發揮了30.但同樣,如果教育有效的話,也有可能讓他們的天賦盡可能的發揮,甚至有超越天賦的可能,即使生下來隻有50分的普通孩子,如果教育得法,也可能會優於生下來的時候有80分,而教育不得法的孩子。
所以,我並不悲觀,我相信大多數孩子大概都是50分左右,那種天生100分的孩子大概幾千年才能遇到一個吧!小卡爾現在隻有50分,又或者隻有40多分,這一點兒也不是什麼問題。隻要我們努力,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卡爾最後得80分的可能性依然是很高的。
第二篇:生活篇
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父母應在生活中教給孩子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孩子的膽怯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產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識技能、自身經驗等基礎上的。孩子對雷電、風暴、動物感到恐懼,對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相應的經驗所造成的。父母應當給其講解有關知識,教給其一些相應的技能和方法。這樣,孩子懂得多了,自然就變得勇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