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積木是一種動手、動腦的活動,可以促進孩子視覺、觸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曾用多元智慧理論來分析,認為孩子搭積木有利於發展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人際智慧及肢體動覺智慧。搭出各種形狀的物體,需要手的靈活和反應的敏捷。在搭積木的過程中,孩子的手的小肌肉得到鍛煉,手指的靈敏和準確性得到了提高,發展了眼、手、腦等器官協調並用的功能。同時,孩子的審美觀念和克服困難、勇於進取的健康心理得到進一步強化。
果果不到3歲就已經擁有了好幾套積木。但他對這些形態各異、花花綠綠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要麼舉起積木盒子兜底“嘩啦”倒一地,要麼就把積木一塊塊地塞進床縫、櫃底等難以拿到的地方。剛開始,爸爸媽媽還能耐著性子一遍遍地跟在他屁股後邊收拾殘局,後來,就批評加訓斥,最後,索性把這些添麻煩的東西封存了起來。
隻到有一天,媽媽看到書上說“積木是10大啟智玩具之一”,想想家裏那麼多漂亮的積木躺在櫃子裏睡覺,覺得實在太可惜了,於是又重新把積木拿了出來。爸爸先是興致勃勃地邀請兒子一起來蓋大樓,他剛壘出個基座,兒子一腳去就給拆散了。反反複複好幾次,爸爸也隻好索然無味地退下陣來。
後來,媽媽又聽到一位專家說,引導孩子遊戲要從興趣出發。這時,媽媽突然想起兒子最愛看自己做飯。隻要自己一進廚房,他馬上就像小尾巴一樣跟了上來,而且還常常站在身後一邊看一邊“指導”:“媽媽,放油。”“媽媽,該放鹽了。”“媽媽,拿勺子攪攪”……媽媽心想:能拿積木“做飯”嗎?
一天,媽媽又拿出積木,先是試探著說:“果果,媽媽肚子餓啦,想吃炒雞蛋。”說著,挑出一塊黃積木在盒沿上輕輕一磕,然後,又從積木堆中挑出一個細長條在盒子裏攪。邊攪邊做解釋說明。兒子先是不太明白,但看著媽媽在“鍋”中又炒又翻時,就全明白了。他也學著媽媽的模樣從積木堆中挑出“雞蛋”、“鏟子”做了一個“炒雞蛋”,炒完之後,還煞有其事地把那塊黃積木捧給媽媽:“媽媽,吃。”媽媽也就裝作很香的樣子“啊嗚、啊嗚”把它“吃”掉了。
就這樣,果果很快愛上了積木。他一會兒拿一個綠長條積木小心翼翼的當黃瓜來切,一會兒拿一個紅圓條積木勇敢地當西紅柿來切,一會兒又拿幾塊積木拚出個油壺給鍋裏倒油。而且,在操作當中,他還總是努力在一堆積木中選取和現實中的物品顏色、形狀最相近的積木來替代。實在找不出相似的,他還會去發明創造拚接積木。
看著兒子自得其樂地在一堆積木中當大廚,這個領他進入“想象”之門的媽媽師父完全有理由下崗去看報嘍!沒想到這喜歡與不喜歡竟隻有一念之差。
玩中學對孩子是最有效的,如果一個孩子缺乏玩積木的經驗,將是很大的遺憾。
父母親陪同孩子一同遊戲積木,更可讓兒童從玩積木中悟出許多人生的哲理:“人生就像搭積木,有成功,也有失敗,甚至失敗的機率比成功的機率還要高些,但是人卻不能放棄努力,應繼續勇敢前進,這樣,才有機會成功。”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寫了一篇“建構區日記”,大致內容是這樣的:“班裏的孩子都很喜歡玩建構區遊戲,搭積木的水平越來越高。為了挖掘孩子的潛能,我引導孩子做小小建築工程師,先自己設計草圖,然後按照草圖搭建,還鼓勵孩子與同伴合作搭建。這樣一來,孩子們搭建的興趣更為高漲,收獲多多。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學習、運用和鞏固了數、形、量、比例、對稱等概念,發展了空間知覺,而且培養了做事的計劃性、目的性,更有意義的是促進了同伴間的合作,加強勇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剛開始時父母可以搭積木給孩子看,邊搭邊說引起孩子的興趣,比如一麵壘一麵說,“1層,2層,3層樓,壘高樓,壘高樓。”然後啟發他自己動手搭積木。在搭積木的過程中,先讓孩子用大積木墊底,再依次用較小的積木或磁性積木以保證他容易成功,使他成為一個能夠堆積起高樓大廈的魔幻師。這樣孩子在成功中體驗到了快樂,良好的情緒刺激會促進他往更高的求知欲發展。而且,在搭的過程中,孩子每加一塊都要誇獎他,用激勵的語言讓孩子愛上搭積木。
如果孩子對搭積木不感興趣,我們可先搭2~3塊積木,隻讓他搭最後一塊,必要時和孩子手把手地讓他搭,搭好後,立刻表揚他,並可讓他推倒作為鼓勵。學會搭3~4 塊積木後,要及時鞏固成果,保持孩子的興趣。這時,就要變換方式讓孩子願意繼續玩。比如引導孩子搭高樓、汽車、火車、小椅、小桌等,還可以配合做簡單的遊戲,如給娃娃搭床睡覺,玩開火車遊戲,小動物找房子,甚至可以在小桌子上方的牆上貼一顆星星和他玩“給小猴搭樓梯摘星星”的遊戲,等等,保持孩子搭積木的興趣。
積木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玩具,有很多玩法,先讓孩子喜歡擺弄它,然後再逐步深入。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搭法,父母如果經常很有興趣地做各種不同的擺法,就能誘導孩子也喜歡搭積木,從而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拚圖——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點到為智
“拚圖”是一種非常適合孩子玩的遊戲,它不僅有啟發智能的作用,還能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解決事情的習慣。
拚圖遊戲是指將一幅圖中分散的圖案拚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麵。如市場上各種“拚板玩具”、“卡麵拚圖玩具”等。據說拚圖遊戲是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的。早在公元1762年,英國學校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世界地圖,掌握地理方位,就把地圖分割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讓孩子們通過拚組正確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後來拚圖也就成為歐美各國非常流行的教育性玩具。
讓孩子玩拚圖遊戲有很多的好處:它能增強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麵對一堆零亂的拚圖塊,孩子需要獨力思考圖塊的顏色、位置、方向,經由嚐試不同的選擇,到決定正確的一片放下去,也就是經過假設、判斷到選擇的過程,讓他學習運用邏輯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它能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在玩拚圖遊戲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拚錯的時候,這時他們會感到挫折,表達不想玩的意願,但是父母可以從旁協助他們,幫他們勇度難關;它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當孩子將混亂的拚板一塊塊銜接起來,直至重新組合成功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寧寧從2歲開始就接觸拚圖了,媽媽剛開始給他準備的是木馬的老鼠農場的拚圖,在藍天白雲下,小老鼠們各忙各的事情,各有各的位置,這個拚圖是要把每個小動物、每樣東西對號入坐。媽媽每天都要讓寧寧玩一會兒,在寧寧2歲半時就已經能非常熟練的擺放了。
有了寧寧能將物品很快對號入坐的基礎,媽媽從寧寧3歲開始就讓他真正的進行拚圖。媽媽先給他準備了成長鴨的拚圖,拚圖的塊數分別是4塊、6塊、8塊和12塊,剛開始媽媽隻拿出4塊的鴨蛋給寧寧拚,先給他觀察這是什麼,因為寧寧經常吃雞蛋,對蛋的形狀比較熟悉,一下就能說出來,然後媽媽便讓寧寧拿著這塊木板玩,寧寧在玩的時候,發現能將木板扳開,等寧寧扳開後,媽媽就問寧寧能將他們拚成原來的鴨蛋嗎?寧寧於是開始擺弄,在擺擺放放中終於把木板拚起來了。這樣,慢慢的,媽媽再將6塊、8塊、12塊的拿給寧寧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