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結果,不能不令人心痛,不禁要問,這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受挫能力怎麼這樣差?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在他們尚在繈褓中就為其設計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麵的保護,千般嗬護,百般溺愛,真可謂是“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舍不得讓孩子受半點委屈,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挫折。一旦遭遇困難和障礙,父母往往就替代他們來作出排解應對。這直接導致有的孩子因為一些小挫折就發生心理扭曲,甚至因此而逃學、犯罪、自殺。
團中央曾經對全國10個省市2萬多名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17.5%的孩子認為自己“經不起挫折”。全國少工委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聯合向16350名小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在回答“遇到困難時怎麼辦”時,97%的孩子選擇“找父母和老師”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這也正是過分“甜蜜”的幼兒教育下的“澀果”。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身為父母,與其為孩子擋風遮雨,不如讓他們從小經受暴風雨的洗禮,讓他們跌倒了學會自己爬起來。挫折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也是一種人生的財富。甚至可以說,痛苦是快樂之門。
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業的文學家、科學家哪一個不是曆經磨難?如我國漢代的司馬遷受宮刑之後作《史記》;意大利的伽利略屢遭打擊、磨難,甚至被判終身監禁仍舊堅信自己的研究,他甚至被迫跪在教皇麵前懺悔,但他站起來時仍舊堅定地說:“地球仍然是動的!”意大利的天文學家布魯諾更是因為堅持真理而被燒死。
西方現在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父母應該明白培養孩子心理的抗挫能力很重要,平時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的情形,磨煉孩子的意誌,使孩子做好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養成一定的解決挫折的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不失敗不正常
點到為智
當孩子們要求做某種嚐試時,即使父母知道會有許多困難,或者肯定會失敗,但還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嚐試的機會,允許他們失敗,讓他們去考驗自己的才能。
孩子是可以失敗的,他有資格失敗,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就可以把事情都做成功的,他隻有不斷的從失敗中得到經驗,才可以最後成功。
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曾在醫學領域中有過非常重要的發現和成就。當有記者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妙法使他能夠超乎凡人?
沒想到,他的回答大大出乎記者的意料。他說,這一切都與他2歲時每次遇到意想不到事發生時,母親對他的教育有關。接著,他向記者說起了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想自己嚐試著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但由於瓶太滑,他沒有抓住,結果牛奶瓶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牛奶瓶也摔得粉身碎骨。母親聞聲連忙從房間跑出來,麵對眼前的一片狼藉,她絲毫沒有怒發衝冠的樣子,更沒有對他大叫大嚷,而是故作驚訝地說:“哇!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損失已經造成了,那我們把它打掃幹淨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會兒呢?”
聽母親這麼一說,他立即高興的在牛奶中玩起來。幾分鍾後,母親對他說:“你知道,今後無論什麼時候,當你製造了像今天這樣又髒又亂的場麵時,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於淨,懂了嗎?”他抬起頭看著母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母親又接著說:“那麼下麵我們一起把這兒打掃幹淨吧。”“嗯。”他點了點頭。很快,滿地的牛奶都被打掃幹淨了。
然後,母親又對他說:“孩子,剛才你用小手去拿大牛奶瓶的試驗已經失敗了。那麼,你還想不想學會如何用你的小手拿大牛奶瓶呢?”看著他充滿好奇與渴望的眼神,母親繼續說:“那好,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在母親的耐心指導下,他很快就學會了,他發現隻要用雙手抓住瓶子頂部、靠近瓶嘴邊緣下邊的地方,瓶子就不會輕易從手中滑掉。他高興對母親說:“真是太好了!謝謝媽媽!”
說完這個故事,科學家繼續說:“從那時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有一位著名企業家曾說過:“千萬不要害怕失敗,害怕失敗就會畏縮不前!”一個人隻要有了畏縮心理,就會什麼事也不敢做了。企業家的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想做什麼新的嚐試,父母總是阻攔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猶豫畏縮起來,更容易把事情做壞。
一位圍棋家說過:“不嚐試是無法知其成敗的”。孩子學習功課,隻有敢於提問題,又敢於回答問題,才能把一門功課學好。一個在英語課堂上不敢開口,怕講錯的人,是絕對學不好英語的。因此,當孩子們要求做某種嚐試時,即使父母知道會有許多困難,或者肯定會失敗,但還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嚐試的機會,允許他們失敗,讓他們去考驗自己的才能。
一位朋友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無意中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拿著一把鑰匙,在笨拙地試著插進鎖孔中,想打開臥室的門,可怎麼打不開。於是朋友主動過去想幫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老師說,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總能把門打開,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這門是怎樣打開的!果然,那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如願以償。
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經曆了無數次的探索與失敗。我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而且開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嚐試,才由做不好達到了做得好。就以做飯這樣一件簡單的事而論,很多人第一次做飯,不是少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稀。洗衣服也是一樣,一個人初次洗衣服時肯定洗得不甚幹淨。因為他沒有洗過,沒有經驗,不知道怎樣才能洗得幹淨。所以,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嚐試做什麼事,失敗了,父母不要過於責備,而應幫助他總結經驗,找出原因。下次也許就可以做好了。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何來的成功?!
來一點快樂冒險
點到為智
勇敢與冒險是緊密相連的,適度的冒險是培養孩子勇敢品質的重要方法。
勇敢是和冒險是緊密相聯的。要具備勇敢精神,就要善於冒險、敢於冒險,敢於搏擊新領域。隻有在不斷的冒險中,我們才能獲得寶貴的優良品質——勇敢。事實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新,要想在新世紀裏生存,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勇敢的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一個想創業、想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是必備的素質。
美國的億萬富豪洛克菲勒從小就鼓勵自己的孩子敢於冒險。洛克菲勒為了讓孩子從小明白不能在別人的保護下生活,常常讓孩子們單獨劃獨木船或駕駛帆船,還讓他們去嚐試各種冒險的事情,嚐試可能涉及到的危險。盡管洛克菲勒心裏對此有些難過,或有預感的害怕,但也要硬著頭皮讓他們嚐試。為此,洛克菲勒9歲的兒子從小馬背上摔了下來,12歲的兒子玩氣槍打傷了自己的腳。
探索是人類的第二才能,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探索和冒險是人類的天性。很多人都會懷念童年時的冒險經曆,如比賽誰能跳過一道大溝,上樹掏鳥蛋和抓小鳥,獨自走獨木橋等。而現在的孩子呢?時刻都被要求聽話,當孩子在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時,特別是接觸一些看上去有些危險的事情,父母們常常麵帶恐懼地告訴孩子:那裏不能去,太危險了;這個地方不能呆,有危險……於是孩子們對於一些新鮮的事物,往往不敢嚐試。孩子的“冒險”精神也就這樣被逐漸的壓抑了。
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在街道兩旁,廣場的水泥路麵上玩滑板,常常在幾尺來高的台階上躍上躍下,讓人為他們的安全捏了一把汗。而在中國,讓孩子玩這些冒險的遊戲卻很少,為什麼呢?追本溯源,就在中國家庭的傳統意識上。雖然這種遊戲對孩子的膽量是一種挑戰與訓練,但許多中國家長認為這種遊戲太危險,因而不鼓勵孩子們玩。正因為這種過度保護,使得孩子自身對自己喪失信心,害怕迎接挑戰。事實上,外傷會很快痊愈,性格軟弱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韓國教育專家金善意說,以前,我們大多數父母不但不鼓勵孩子去冒險,而且一聽說孩子要去攀岩,就會製止,主要是擔心孩子出事。這對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誌,極為不利。孩子還是在大風大浪裏成長好。現在有許多家庭隻生一個孩子,父母更要重視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冒險活動。
一次,7歲的曉曉看到建築工人在屋頂上施工。回到家後,他就對爸爸說:“我想爬到屋頂上去玩!”
“到屋頂上幹什麼呢?”爸爸問他。
“那裏高,我想到高處去玩一下!”
“噢,你的想法不錯,而且很勇敢,那你想怎麼上去呢?”
“我爬梯子上去啊,爸爸給我放好梯子我就可以上去了!”曉曉很自信地說道。
“嗯,爸爸可以給你放上梯子,不過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爸爸說。
“好,你說什麼條件?”
“爬梯子和到屋頂上都很危險,小孩子不能自己來,為了安全,爸爸要和你一起上去,你說怎麼樣?”曉曉想了想,答應了爸爸。
於是,曉曉在爸爸的保護和幫助下,順利地爬上了屋頂,他站在上麵興奮地大聲叫喊,臉上洋溢著成功的滿足。
故事中的爸爸非常明智,既對孩子的勇敢精神給予了讚賞,同時又給孩子講清了隻有在大人的保護下才能爬高的道理。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勇敢的性格,又讓孩子增加了安全意識。孩子能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父母大膽地放手培養出來的。
有一次在美國看馬戲,隻見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還有獎品發送。話音剛落,觀眾席上就走出幾十個孩子,而在坐的家長卻沒有一個加以阻攔。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和機靈,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做危險的遊戲,人的積極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就是從這裏產生的。探索就存在著險情,但是不能因為有這種可能的險情,而禁止孩子“冒險”。有些父母因為怕出危險,往往忽視對孩子冒險精神的培養,當孩子去探索某件有點危險的事情,不是處處阻攔,就是嚴格控製。當然,冒險確實存在困難和危險,這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某些冒險做法而責備他們、訓斥他們,孩子就會漸漸地變得畏手畏腳,容易墨守成規,不敢去體驗陌生的事物。而這樣的孩子,就會缺乏創造精神,很難有創造性的發明,就是革新也不敢自己首先嚐試,這樣便成了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
因此,當孩子對冒險性的活動產生興趣時,父母要從容對待,並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和讚賞。隻有父母經常給孩子鼓勵,多讚揚他們的行為,就能使孩子得到鼓舞,逐漸增加冒險精神。
當然,冒險也需謹慎。在合理的範圍內冒險,那是勇敢;如果是過度的冒險,卻是愚蠢。孩子閱曆有限,所以父母的輔導很重要。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玩一些帶有冒險成分的遊戲,比如蕩秋千、滑板、遊泳、騎自行車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嚐試坐過山車、登山、跳水等。
總之,要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不能靠口頭說教,而需將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鍛煉和考驗。隻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代勞,隻會讓孩子更脆弱
點到為智
對孩子保護得過分,隻會使孩子原本孱弱的身體,變得更加脆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生活自理,是對孩子的一項基本要求。但是,由於父母的嬌慣、溺愛、包辦代替,現在多數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小學生上學、放學,要父母接送,大學生不會掛蚊帳,不會洗被子,蚊帳要讓父母幫著掛,衣服、被子要帶回家讓父母洗。有的孩子甚至大學畢業,結了婚,有了孩子,諸事還要靠父母。生活上依靠,思想上也依靠,自己不努力,不嚐試、不動腦筋、凡事習慣等待,就容易造成消極的生活態度。孩子從呱呱落地到將來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養成了習慣,對於遲早必須的獨立將是極為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