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引導孩子的競爭意識(3 / 3)

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點軍校,畢業後,他的軍事天才使其步步高升,從1941年的上校,一直升到1945年的五星上將。1945年凱旋後,杜魯門總統任命他為陸軍總長。1948年退役,任哥倫比亞校長。1952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56年連任。艾森豪威爾童年時家裏經濟情況很困頓。也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父母教會了小艾森豪威爾百折不撓、勇敢堅強的可貴品質。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從不會溺愛孩子,他們注意從小就培養孩子做家務,比如做飯、打掃衛生等等。他們家還製定了非常嚴格的家規,比如孩子們早晨6點必須準時起床,晚上9點就必須停止嬉戲,上床睡覺。艾森豪威爾家旁邊有一塊空地,父母會帶著孩子們在那兒種上了很多蔬菜,到秋天收獲的時候,幾個孩子就負責把菜運到城裏去賣,然後用賣的錢買他們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等。

有一年,艾森豪威爾的弟弟因為生病,家裏的事情更加忙亂起來。媽媽鄭重地把家裏的一件“大事”鄭重地委托給了艾森豪威爾。這件事就是給全家人做飯。小艾森豪威爾此前根本不會做飯,但是,他想,很多本領都是給形勢逼出來的,於是下定決心把飯做好。因為他從來沒有做過飯,所以感到還有幾分新鮮有趣,做得極其認真仔細。剛開始手藝不精,常常飯菜做好了,家裏人吃得直皺眉頭。後來,越做越熟練,還練就了一個拿手好菜,就是一種菜湯,家裏人都非常喜歡喝。艾森豪威爾高興極了。

後來,艾森豪威爾上了中學和同學一起出去郊遊時,他和另外一個同學負責給大家燒飯。他憑著自己童年時的手藝,不但會烤土豆,還會燒牛排,尤其是做的餡餅令大家讚不絕口。大家都沒想到,這個毛手毛腳的小夥子還有這兩下子!直到晚年,艾森豪威爾還對自己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曆記憶猶新。他常常津津樂道地給別人講起這件事。

當然,父母在艱苦歲月中教會艾森豪威爾的,又豈止是做飯呢?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父母在他年幼時培養起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終身受益。嬌生慣養的生活難以培養出勇敢堅強的孩子,早一天讓孩子學會吃苦、學會堅強,就能早一天讓他們有膽量獨立地走向生活。日本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而且在日常生話中也注意培養孩予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時,不論孩子多麼小,都要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進入學校學習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餘時間在外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更是普遍,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就連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而反觀國內,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某所小學的門口一到下午放學時間,就聚集了一大群家長,都是來接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是父母,有的是爺爺奶奶。等到孩子一出來,家長們都紛紛替孩子摘下書包,自己背著。所以,你可以經常看到,那些步履蹣跚的老爺爺,替活蹦亂跳的孫子背著沉重的書包,走得氣喘籲籲。

“書包那麼沉,會壓壞孩子的。”

“孩子學習了一天挺累的,替他背書包,是想讓他輕鬆一下。”

這就是家長們的理由。說來說去,也都是家長的主觀意誌,對孩子保護得過分,也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以為他經不得一“壓”,受不得一點累。退一步說,就算孩子身子骨真的這麼弱,家長又能代勞到何時呢?原本孱弱的身體,不加鍛煉,隻會變得更加虛弱。

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生活習慣造就的,而習慣是在點滴的生活中慢慢養成的,良好的自主自立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長久的、一生的。要想讓一個孩子成為一個勇敢堅強的人,就必須從小鍛煉其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絕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包辦代替,多給孩子提供一個嚐試與鍛煉的機會,你會發現,孩子並不像你想象得那樣脆弱!

培養孩子自強自立

點到為智

凡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當今的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殘酷,不允許我們營造溫室,溫室裏開不出明豔的花朵。韓國人崇尚的“獅子育兒法”,看起來似乎對孩子有點殘酷:在孩子身陷逆境時,父母袖手旁觀,不予援助,而是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其實,此為的目的就是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一切都要靠自己。這是很明智的育兒法,是值得我們父母借鑒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有這樣一首詩告誡天下的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海明威,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代表作有《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海明威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

海明威的父親是一個傑出的醫生,也是一個熱心的、有訓練的運動員,又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自然界的人。對於兒子的前途和成長,他十分關心,並且為此花了不少的功夫和心思。他教育小海明威時既嚴格又靈活,隨時根據具體的情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時候他會帶著兒子一起出診,一起釣魚和打獵。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對什麼事都好奇不已。小海明威就是這樣。每當父親出診或者出門打獵釣魚的時候,小海明威經常會跟著爸爸一起去,和爸爸一起穿越茂密的森林,趟過嘩嘩的流水,眼前的一切對他來說是那麼新奇而又有趣,長途跋涉中他的體力和意誌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增長了不少見識。

漸漸地,小海明威迷戀上跟著父親去出診,他徹底成了父殺的小“跟屁蟲”,父親發現後覺得不妙,他覺得事事依賴父母對孩子成長不利,是應該培養海明威勇敢獨立的時候了。於是,小海明威4歲那年,當他又纏著爸爸帶他一起出門時,父親拒絕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的問爸爸;“是我做錯什麼了嗎?”爸爸非常嚴肅地說:“孩子,你沒有做錯什麼。爸爸隻是想讓你自己去活動。”然後又補充了一句:“這樣才會對你有好處!”說完,他給了小海明威一個魚杆,並鼓勵他說:“大膽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

從此海明威就開始一個人在山林和水邊玩耍。後來,等他又長大一些的時候,父親又給了他一杆獵槍。就這樣在父親的不斷指引和鼓勵下,小海明威開始了勇敢獨立的玩耍時光,他很快就迷戀起並且擅長於釣魚、打獵,以及探險。

在大自然玩得久了之後,海明威又迷戀上了讀書。父親培養出的那些愛好伴隨了他一生。他獨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親的引導下形成了。海明威的創作總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之中,他的作品風格也是獨樹一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種勇敢獨立的精神得益於他那明智的父親。

歌德曾經說過:“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也曾說:“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偉的事業就是使個人站起來!”我們使孩子站起來,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主自立,是為了使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從而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美國兒童片《小鬼當家》的主人公凱文年僅9歲,卻以非凡的勇氣與智慧,防範了侵害,抓住了壞人。從這個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家庭教育: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父母疼愛孩子,要有理智的愛,不可偏愛,更不能溺愛。父母的包辦代替是造成孩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而無形中就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鍛煉自己的機會。因此,要培養孩子成為強者,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過這些鍛煉,以後當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或者當發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甚至能夠自己處理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很有益處。

在小洛克菲勒4歲時,有一次,當他看到父親遠遠地走過來時,就張開雙手撲了過去。但是,父親並沒有抱住他,而是閃在一邊,小家夥跌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當他哭完以後,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不要哭了,以後要記住,凡事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有時,連爸爸也靠不住的,從現在開始去學會自立吧!”

我們不得不佩服老洛克菲勒先生的遠見卓識,他知道勇敢獨立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教會了孩子擺脫依賴別人的心理,凡事依靠自己解決。這一點讓小洛克菲勒學會了如何去走以後的人生道路。當然,我們沒必要去仿效老洛克菲勒先生的作法,但是,他著意去培養孩子勇敢自立的意識,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對孩子自立意識的培養可以從細節抓起,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

要培養自立、自強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小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凡是孩子能做的事,父母要盡量讓孩子學著去做,如早晨起床,可以安排孩子掃掃地,晾晾鞋子,洗洗手帕、襪子之類;飯前用抹布抹桌子,準備碗筷、擺放小椅;飯後一樣一樣收拾、洗刷;放學歸來,可讓其參與煮飯類的家務活,像擇菜、擇蔥、剝蒜、洗生薑等;爸爸媽媽任一方下班或買菜歸來,另一方可叫孩子送條毛巾揩汗、倒杯水喝、打點水洗臉、拿把扇子扇風,搬把小椅讓其坐著歇會兒……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父母隨時準備在孩子一有困難時就提供直接幫助的做法,往往會剝奪孩子有價值的學習和建立自信心的機會。我們要記住孩子的學習產生於得到結果的過程中。即使結果本身不是特別令人滿意,隻有當孩子有了錯誤的經驗,才會有機會去尋求真知。

孩子剛開始動手時,經常會不小心把事情搞糟,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嗬斥孩子,否則就會損傷他們的積極性。而應該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孩子大都膽子小,做事前可能會有顧慮——怕把事做壞了。這時,父母要及時地給孩子樹立堅定的信心,打消孩子的顧慮。這樣,孩子以後就會大膽地做事了。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也需要循序漸進。一種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不可能要一個依賴慣了的小孩,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一個勇敢獨立的孩孩子,必須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導,慢慢地放手。父母可以試著和孩子製定一個共同遵守的約定。比如,父母可以說:以後我每天陪你讀書40分鍾,別的時間你就要自己做功課。陪讀的時間可以慢慢縮短,直到孩子最後不再需要陪伴也可以做功課為止。一旦約定達成之後,父母一定要堅持約定上的決定,執行到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想讓孩子勇敢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堅強有力,他的意誌才會勇敢堅強。因為勇敢堅強的性格與孩子的獨立性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孩子能夠獨立地麵對要解決的問題,才會逐漸形成勇敢堅強的性格,依賴性格的孩子不會形成勇敢堅強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自己獨自生活、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兒童文學家吉姆·法裏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這些都要從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

勇敢小笑話

小兒子跟人打架很勇敢,一次,兒子問爸爸小時侯是不是也喜歡跟人打架。

爸爸說:“不敢。”

小兒子說:“為什麼不敢?”

爸爸說:“我怕打不過人家!”

小兒子說:“那你為什麼不喊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