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義與唐周啞然而笑,唐周道:“大丈夫在世,當處處為下之蒼生著想,這才不愧為男兒堂堂七尺之軀,又怎能隻顧及自已一已之私利,或看職務之高低行事。要知每個職務,都有每個職務之用處。”
付薪搖頭道:“話雖如此,總要先顧得自己,才能造福於蒼生吧。當個吏,日夜為案犢之事而操心,卻不能一展我之才華,也不能造福於多少的蒼生,這又豈是我願。而且朝庭量才而用,當是最基本的,不然……”
馬/元義笑了笑,道:“我見兄弟眉目間尚有許多之正氣,可願加入我太平道。我太平道教主大賢良師向來喜歡提攜有才之青俊,在雒陽城亦有不少的達官信眾。兄弟若得大賢良師的認可,不論是在雒陽為官,還是在地方各郡為將,都是輕易之事。”
付薪一陣遲疑,問道:“在下常自苦讀兵書,卻是不聞太平道之教義如何?不知……”
唐周大吃一驚,想太平道信徒遍及大漢十三個州郡,教徒不下百萬之眾,各地百姓或多或少的知曉太平道之教義。漢中之地亦是太平道的一個重要據點,如今下竟然還有人不知太平道之教義的。
付薪麵色不變,不知就不知,何需故作知曉。
馬/元義倒也無礙,和氣的向付薪解了一下太平道之教義,反倒唐周不岔馬/元義解之簡明,再次道:“我太平道教信仰中黃太一之神,教主大賢良師,乃是降之神君,手持仙書《太平要術》,有呼風喚雨,移山倒海之能。以代宣化,普濟世人為已任。是世間千年難得一見的憂國憂民之活神仙。”
“特別是今年正月,下疫氣橫行,我師親自領數百弟子四處散施符水,大慈悲,為人病人治病,不到二、三月,全國疫氣頓消。大漢十三州之人,家家皆奉我師大賢良師之名……”
唐周浩浩不絕的起大賢良師之聖跡,與太平道之教義。付薪這才知曉了一些大概,對此有了一此基本的認知。不過付薪向來不敬鬼神之事,感覺那大賢良師張角隻是一個會些醫術之道人,假借神人之名愚弄百姓。不過其心術不壞,算是有些本事之人。
能讓下百姓對其心服口服,能讓麾下教徒唐周、馬/元義對其虔誠無比,一臉恭敬之情,這張角或真有不少可取之處。再想想太平道信徒遍及下,其中或真有不少達官貴人,若是得張角之薦,或者……
付薪心頭火熱了,暗道:反正我現下一無所有,又無處可歸,不如暫時信他太平道一信,先有個著落再。
唐周最後自傲的道:“不才也是大賢良師五百弟子中的一名。”
“原來如此,唐仙師,在下聽聞之後,對大賢良師亦敬慕萬分,不知加入我教,可有什麼條件?”
“無需條件,隻要尊我教以‘善道’教化下之義,便是我教之教徒。”
付薪大喜道:“兩位仙師,我欲要入我太平道教,還請兩位仙師恩準。”
唐周哈哈大笑道:“好,好,既然你願入教,那我便……馬師兄,你瞧……”
馬/元義微微一笑,道:“無妨,無妨。”
唐周道:“我便破例收你為我之門下大弟子,讓你做我教門下之第三代弟子。”
付薪大喜的搓土地為香,下拜叫道:“師父在上,請受弟子一拜。”罷,連叩了九個響頭,行那拜師之禮。
唐周也是大喜,忙扶起付薪,接著又向付薪講訴了一些更加具體的教義,與教中的一些職務之分。特別讓付薪知曉,教中除了張角這大賢良師之外,尚有兩位良師,或稱大醫,乃是張角之弟,張寶與張梁二人。其下是八大弟子,號為大方,馬/元義便是其中之一。又其下是三十六方之渠帥,各領教徒近萬人之眾。唐周雖然年輕,亦是張角之心腹弟子,地位頗高。
此次二人奉教主之命進雒陽城公幹,卻不能帶付薪同往,於是讓付薪自去冀州郡巨鹿等候。等唐周回歸巨鹿後,再領付薪拜見大賢良師。
三人直至深夜方才意盡而眠,第二日一早,唐周送給付薪兩枚金餅,充作路費,三人之才分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