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①,交和而舍②,莫
難於軍爭③。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④。故迂其途,而誘之
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⑤。
放軍爭為利,軍爭為危⑥。舉軍而爭利,則不及⑦;委軍而爭利,
則輜重捐⑧。是故卷甲而趨。
日夜不處⑨,倍道兼行⑩,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⑾,勁者先⑿,
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⒀;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⒁,其法半至;
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
積則亡⒂。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⒃;不知山林、險阻⒄、沮澤之形者
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⒆,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⒇,以利動(21),以分合為變者也(22)。
故其疾如風(23),其徐如林(24),侵掠如火(25),不動如山(26),
知如陰(27),動如雷震(28)。
掠鄉分眾(29),廓地分利(30),懸權而動(31)。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32)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33);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
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
之耳目也(34)。
故三軍可奪氣(35),將軍可奪心(36)。是故朝氣銳,晝氣情,暮氣
歸(37)。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情歸(38),此治氣者也(39)。以
治待亂,以靜待嘩(40),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俠待勞,以飽待饑,
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41),勿擊堂堂之陳(42),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43),背丘勿逆(44),佯北勿從(45),銳卒
勿攻,餌兵勿食(46),歸師勿遏(47),圍師必闕(48),窮寇勿迫(49),
此用兵之法也。
[注釋]
①合軍聚眾:指聚集民眾,組成軍隊。
②交和而舍:指兩軍營壘對峙的意思。和,“和門”,即軍門,舍,
駐紮。曹操注:“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
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
③莫難於軍爭:行軍作戰以奪取有利的製勝條件為最難。軍爭,兩
軍爭奪有利的製勝條件。
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指通過看起來迂這曲折的途徑而達到近直
的目,化不利為有利。迂,迂遠、曲折;患,禍患、不利。
⑤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子敵
人到達戰地,這就算是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了。漢簡《孫子兵法》
作“..王者,知汗直之計者也”。汗迂皆從於聲,可通假。曹操注:
“後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此句亦有“者”
字。
字。
⑦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全軍帶著所有的裝備、輜重去爭利,就不
能及時到達預定的地城。舉軍,全軍帶著所有的裝備,輜重行動。不及,
趕不到預定戰地。
⑧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委,拋棄,丟下。捐,損失。丟棄輜重
輕裝前進去爭利,輜重就難免損失。
⑨日夜不處,處,停止,休息。白天晚上都不休息。
⑩倍道兼行:指以加倍的行程晝夜不停地連續行軍。倍道,加倍行
程的意思;兼行,晝夜不停地連續行軍。
⑾擒三將軍:擒,被敵所擒。三將軍,泛指統率上、中、下三軍將
領。三軍將領可能被俘,即全軍覆沒的意思。
⑿勁者:健壯的士卒。
⒀十一而至;指部隊固疲勞而大部掉隊,僅有十分之一的人到達。
⒁厥上將軍:厥(局
é),挫敗;上將軍,前軍的將領指前軍將領可
能遭受挫敗。
⒂委積:指物資儲備。
⒃豫交:豫,通“與”,參與的意思。指與諸候結交。
⒄險阻:指山水險要阻隔的地形。
⒅沮(jǔ)澤,指沼澤地帶。
⒆鄉導:即向導,給軍隊帶路的人。
⒇以詐立:以詭詐辦法誘騙敵人而取得成功。
(21)以利動:根據是否有利而采取適當行動。
(22)以分合為變: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共力。指作戰時兵力的
分散或集中,應根據情況變化而變化。
(23)其疾如風:疾,快速。指軍隊行動快速如風。
(24)其徐如林:徐,緩慢。指軍隊行動緩慢時,猶如嚴整的森林。
(25)侵掠如火:侵掠,指襲擊、進攻。進攻敵人時,像燎原烈火,
猛不可檔。《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戰有鍾鼓曰伐,無曰侵,
輕曰襲。”
(26)不動如山:指部隊駐守時,像山嶽一樣,不可動搖。
(27)難知如陰:蔭蔽時,就像陰雲遮天看不到日月星辰那樣。
(28)動如雷震:行動起來,猶如萬鈞雷霆。
(29)掠鄉分眾:鄉,古代地方行政組織。此句一說指掠取敵“鄉”
(地方)的糧食、資財,要分兵數路。另一說是奇取敵之資財,要分出
一部分獎勵部下。
(30)廓地分利:廓,開拓的意思。此句一說指開拓疆土,應分別利
害,擇要據守。另一說,開拓土地,分與有動者。
(31)懸權而動:指權衡敵我形勢,相機而動。
(32)《軍政》:古兵書。
(3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統一
軍人的耳目。金鼓,古代戰爭中用來指揮作戰的工具。金、銅鐸,聞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