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事篇(3 / 3)

認為在作戰過程中,如何先敵占領戰場要地和掌握有利戰機,是兩軍相

爭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為了爭取有利的地位,他認為,必須懂得“以

迂為直,以患為利”的原則,正確處理“迂”和“直”,“患”和“利”

的辯證關係,達到“後人發,先人至”的目的。

這裏著重講一下“以迂為直”的原則。關於“以患為利“的原則,

即關於“患”和“利”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在下一篇——《九變》中講。

這裏著重講一下“以迂為直”的原則。關於“以患為利“的原則,

即關於“患”和“利”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在下一篇——《九變》中講。

直徑近,曲路遠,這是普通常識。但是,在兩軍相爭的戰場上,遠

和近既是一定的空間概念,又和具體的時間概念相連。部隊運動距離遠,

花費時間長;運動距離近,花費時間短。然而,兵無地不強,地無兵不

險。遠和近一旦與對方兵力部署的虛和實相結合,矛盾的雙方就會各向

其相反的方麵轉化:遠而虛者,易進易行,機動快,費時少,成了實際

上的近;近而實者,難進難行,機動慢,費時多,成了實際上的遠。

軍事對抗的雙方,都在設法阻礙和破壞對方的計劃和行動。因此,

任何軍隊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須作迂回運動,在敵人的思維判斷中

造成“折射”幻覺,而不能直來直去地行動,使對方一眼看清你的虛實

企圖。

二軍爭的利弊

孫子認識到軍爭有利和有害的兩個方麵,指出“軍爭為利,軍爭為

危”。就是軍爭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險的,軍爭中不能隻見“利”,不

見“害”。孫子對當時軍隊強行軍的特點作了具體的描述:如果全軍攜

帶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就不能先敵占領有利地域;如

果舍棄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那麼後果就更壞。根據孫

子的估算,如果強行軍

50公裏,不僅三軍將領會被俘,而且部隊因疲乏

勞頓、行列雜亂、不成陣形,隻有十分之一的部隊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

如果強行軍

25公裏去同敵人爭利,前軍就會受挫,隻有一半的部隊能到

達。如果強行軍

15公裏去爭利,隻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能到達。不僅如此,

由於全部軍需物資的損失,勢必造成部隊不能堅持作戰,甚至不能生存。

“舉軍而爭利”與“委軍而爭利”都是危道,”百裏而爭利”、“五

十裏而爭利”,“三十裏而爭利”都非善策,那麼,是不是不要去同敵

人爭先機之利呢?孫子顯然不是這樣的用意。他認為:軍爭既有有利的

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關鍵是要趨利避害,不能盲目地爭,而要“懸

權而動”,“知諸侯之謀”,“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還要善於

“用鄉導”等。

為了正確把握軍爭的利弊關係,孫子提出了一條著名的軍事原則: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即避開敵軍銳氣,等到敵軍怠惰疲憊、士氣

沮喪時予以攻擊。例如,公元前

684年,齊國進攻魯國,戰於長勺。魯

莊公起初不侍齊軍疲憊,就要擂鼓出戰,被曹劍勸止,等到齊軍擊鼓三

次進攻受挫時,曹判說可以反擊了。於是,魯國軍隊發起反擊,打敗了

齊軍。事後,魯莊公問曹劌打敗齊軍的道理,曹劌說:“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軍爭的原則和方法

孫子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爭奪戰機的指導

原則。就是用兵打仗要奇詐多變才能獲得成功,要根據是否有利采取行

動,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要隨情況而變。有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

疾如風”;無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徐如林”。進攻時,“侵掠如火”;

防禦時,”不動如山”。蔭蔽時如陰雲蔽日,衝鋒時如雷動風舉。

孫子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爭奪戰機的指導

原則。就是用兵打仗要奇詐多變才能獲得成功,要根據是否有利采取行

動,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要隨情況而變。有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

疾如風”;無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徐如林”。進攻時,“侵掠如火”;

防禦時,”不動如山”。蔭蔽時如陰雲蔽日,衝鋒時如雷動風舉。

出現的作戰樣式,例如前

525年的吳楚長岸(今安徽當塗博望山)

之戰,吳軍夜襲楚軍獲勝(《左傳》昭公十六年)。又如前

478年的吳

越笠澤(今江蘇吳江縣北)之戰,越軍乘夜重創吳軍。

孫子還看到精神因素的好壞、體力狀況的強弱和作戰部署的優劣,

在戰機問題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他提出了“四治戰法”;治

氣、治心、治力、治變。就是爭取有利的態勢(包括士氣、心理、體力,

地形等各方麵的有利條件)。具體方法就是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

鬆懈疲憊了再去打它;以自己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

來對待敵人的嘩恐;以自己的靠近戰場來對待敵人長途跋涉;以自己的

從容體整來對待敵人的奔走疲勞,以自己的糧足食飽來對待敵人的糧盡

人饑。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

厚的敵人。

在戰機問題上,孫子提出了用兵應掌握的八條原則,也叫“用兵八

戒”。即“高陵匆向,背丘勿逆,佯北勿隊,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

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而且兩次提到這是“用兵之法”,不

可違背。這八法的後三法,我們在前麵已經指出,它提出了過於機械的

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