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形成了心理定式,就很容易走極端。曾經有人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當這些孩子被問及“你的父母開明嗎”,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父母太固執,從來不考慮我們的感受。”隻有極少數的孩子認為,父母比較開明。這從側麵說明了一個問題:父母處在更年期,而且思想比較保守,跟孩子之間形成了代溝。父母思想保守、固執,主要是由於他們已經形成了自身的心理定式。
初二開學不久,學校就給思遠他們每人發了一張興趣班意向表,讓各自帶回去和家長商量一下再填。
回家後,思遠對媽媽說:“我喜歡音樂,對畫畫一點都不感興趣,那我就選擇音樂班吧,並且我想在上大學時報考音樂專業。”
可是媽媽卻堅決反對,非讓他去繪畫班。不管思遠怎麼解釋,媽媽都固執地讓思遠去選擇繪畫班。
思遠向媽媽解釋說自己的優勢在音樂上,不喜歡畫畫,學了也很難有長進,但媽媽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他:“你懂什麼!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呢!學音樂有什麼用……”思遠再爭論,爸爸也專橫地對他說:“我們說讓你學畫畫你就學畫畫,別的都不行!”
思遠拗不過父母,隻得報了繪畫班,然而,他卻從來沒有認真聽過一節課,更不用說自主練習畫畫了,一個學期下來,他的繪畫幾乎沒有長進。
處於中年的父母,經曆了人生的風雨波折,自認為經驗豐富,對問題看得比較透徹,因此他們就會變得固執,很容易形成心理定式。所謂心理定式,又稱“心向”,是指用過去形成的經驗來衡量新的事物,就是在認知新事物的時候,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心理定式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看到天上有烏雲,就知道要下雨,因為過去已經有這樣的經驗,學會了一種做事的方法,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仍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
定式思維既有優點又有消極作用。它的優點是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迅速地認識類似的新事物,使事情達到自動化和比較熟練的程度,節省我們的精力和時間,而它的消極作用是在客觀情況發生變化以後,如果還用過去的思維定式衡量新事物,就容易發生“刻舟求劍”“固步自封”“老眼光看人”等思維僵化的錯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會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微妙的、漸進的,不一定能被父母及時察覺。尤其是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值青春期,身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父母這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積極適應孩子的變化,采取適當的教育措施。
有一句俗話:“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這是說,大自然天天都有變化,每天的日出和日落千姿百態,各不相同。人也是如此,“不見孩子長,隻見衣服小”。今天與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每天都在發展和變化。每過幾個月,家長都會感覺到孩子的個子又長高了。然而,父母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往往又忽略了孩子的其他變化,說的仍然是幾年不變的內容,采用的也是幾年不變的方式。孩子已經聽得煩了,父母還是天天喋喋不休地說著老一套。這樣,教育效果會好嗎?還有句民間俗語:“在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長不大。”這是父母的一種心理定式。但是,家長這種不良的心理定式,是不利於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