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在初中階段,與父母的關係開始由依賴向獨立發展,由依賴關係向平等關係過渡。表現為獨立意識高漲,試圖擺脫父母和老師的束縛,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照、過細的囑咐和限製,他們則表現出不滿甚至反抗,這也是很多青少年都具有的叛逆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麵的原因。
許多父母由於思維定式的影響,不能及時意識到孩子身心所發生的變化,不能認識到孩子產生的新要求和新渴望。有的父母以為孩子仍是兒童,甚至在潛意識裏,希望孩子永遠是過去那個乖巧聽話、有依賴性的小孩子。他們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以為是孩子不聽話、不好管了,對孩子的變化感到不適應,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容易表現出焦躁、不耐煩甚至武斷、粗暴的態度。
孩子遲早要長大、自立,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作好充分的準備,積極麵對這個現實。
要如何克服由這種不良心理定式引起的固執呢?
一、學會克服心理定式
想克服固執心理,要從克服思維定式開始,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過分堅持自己的看法,要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效地克服思維定式,從而克服固執的毛病。
二、學會多方位考慮問題
如果我們不能多方位考慮問題,很容易對某些問題產生偏見,偏見與固執一直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偏見會加深固執,所以,要想克服固執,就要學會多方位考慮問題,避免對某事產生偏見。在對待自己孩子青春期的問題時,要多聽取別人對孩子的評價,然後將其與自己的評價進行對比,因為有時候我們自己往往會主觀臆斷,不能根據客觀事實作出判斷,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參照物”。通過“參照物”與我們的想法進行比對,如果大多數人的想法都與我們不一樣,那我們就要認真考慮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有誤,如果發現自己錯了,要及時修正錯誤。
三、學會擁有寬廣的胸懷
心胸開闊的人在遇到問題時不容易走極端,不會走進死胡同,要學會擁有寬廣的胸懷,學會包容別人的一些小錯誤、小過失,凡事從大處著眼。
以上三種方法,可以慢慢改掉固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