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教育方法都講究民主,但在大多數的家庭中還很難做到真正的民主。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中國的很多家長對待孩子都是以管為主,隻要下達命令後,孩子認真服從,便是父母的希望,大多數父母從未把孩子當作獨立的行為主體去對待。
媽媽:對你這次的考試成績,我覺得咱們有必要坐下來談一談吧?
孩子:得了,媽媽,你不說我也知道。
媽媽:我還沒開始說呢,你這孩子,我們隻是談一下,又不是要教訓你。
孩子:還談什麼啊,沒什麼好談的!
媽媽:我隻是想跟你心平氣和地討論一下關於這次考試的成績問題。
孩子:媽媽,你不說我也知道你要說什麼了,我考的好你怎麼不找我談話呢,這次落後了幾名你就要跟我討論了?
媽媽:你別想那麼多了,不管你說什麼,今天我必須得跟你討論一下。
孩子:你這明明就是要訓斥我,哪裏是平心靜氣討論的樣子呢?好吧,有什麼話你就直說吧,不用拐彎抹角的,我都接受……
在很多家長的心裏,孩子需要做到的準則和規範是不容改變的。拿成績來說,孩子偶爾的進步家長會歡呼雀躍,喜笑顏開,認為孩子真是聰明好學,是個優秀的好孩子,是值得誇耀的,若是退步了呢,家長又會憂心不已,從孩子身上的各個方麵找原因,然後加以更加嚴厲的管製。其實,偶爾的前進和退步都是極其正常的現象,誰也不能要求孩子總是保持在一個位置上,父母心裏的標準也該改一改了,“好孩子”“壞孩子”的區分難道隻是拿成績來衡量的嗎?如果你隻是跟孩子要成績,其他都是次要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冷漠無情的,心裏也會覺得壓抑,隻好消極對待。
家長要是想和孩子作到真正的溝通,那麼心裏就不能帶著某種目的和標杆來作最後的判決,不要硬性地下達指令,給孩子規定要達到的名次和分數,這對孩子是種心理的摧殘。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遇到問題首先要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聽聽他們的想法,讚賞他們的獨到之處和明智的見解,對不足之處提出友善的修改建議,這樣才能與孩子一同平心靜氣地商討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案。切忌冠冕堂皇地敷衍孩子,因為他們已經能看透父母的心思了,父母不認真的態度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對父母也不會再輕易信任了。
父母跟孩子相處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放棄高高在上的地位
父母憑借自己的年長和豐富的生活經驗,總會居高臨下地對孩子頤指氣使,在他們麵前,孩子永遠是孩子,不可能懂得比自己還多。在這種心境下,如何與孩子做到平等交流呢?孩子的生命有著不同於自己的特征和生存環境,父母不要以為他們經曆的都是你經曆過的,父母要放下經驗,以新的眼光跟孩子一起探究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要與孩子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才能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
二、放棄心裏的標準答案
家長在跟孩子討論之前,不該有一個承認的標準,你不能左右孩子的所有生活,要尊重並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
父母在跟孩子討論學習成績時,可以先問問孩子,對這次的成績有什麼感想。如果孩子一味地抨擊學校排名這種做法,說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也容易帶來自卑的心理,父母可以表示讚同,但是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我們也要提醒孩子看到排名的另一麵,也就是它的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清楚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在班級中的大概位置,也是給了學生一個進步的方向。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父母要及時鼓勵他們繼續進步,爭取趕上前麵的同學。掌握更多的知識,豐富和提高自己,告訴他這不僅僅是為了學業,因為不斷學習對一個人的見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