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爭強好勝、不甘落後於他人的,他們不相信自己天生就比別人差。父母跟孩子講明了其中的道理後,孩子自然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到學習中去,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求新。
肯定孩子的優點和現有的成就,讚賞他們的獨特之處,這不僅是在學習上,還包括生活的各個方麵,比如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特的天賦以及各種課外興趣方麵的表現等,綜合發展孩子的各項技能後,家長心裏對孩子沒有了標準的衡量要求,關係自然就會融洽多了。
三、本著理解的心情和孩子溝通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成長,首先就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著想,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隻有在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心思之後,家長才會知道他們的困惑和矛盾,才能提出讓孩子能夠接受並感激父母的建議,否則,父母有再多的經驗和見解,對於孩子來說,都隻是與己無關的泛泛之論。
青春期的孩子十分脆弱、敏感,家長要對孩子關愛有加,而不能帶著教訓的口吻和不耐煩的態度。孩子若是被傷害過,便會對父母設防,不再相信父母,一顆原本期望傾訴的心也會慢慢對父母關閉,所以父母不想失去孩子這個“朋友”,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
四、家長不要在非原則問題上替孩子作決定
每個家長在孩子剛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在對孩子的培養過程中也會有意無意地把這種希望滲透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興趣點跟父母的期望重合了,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但還有一種較為多見的情況,就是孩子自身對父母的期望並不感興趣,而是追逐自己的喜好,家長此時就要反思自己了,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而擅自替孩子決定,是否存在不妥呢?如果大事小事都由父母來決定,孩子隻是服從,那麼孩子會覺得被父母牽著走,根本沒有自我了,就會很不情願,自然也做不好。如果父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那麼孩子做起事情來自然會動力十足,父母也許就會發現孩子某些方麵的其他天賦,而且對孩子長大後的自主性、決斷性性格的培養都是十分有利的。
家長不聽、不尊重孩子意見的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孩子做錯事,要吃虧。但是父母忘記了一點,孩子早晚要麵對這個紛繁的世界,遲早都要獨自作決定去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在父母的繈褓裏待一輩子,而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了完整的獨立人格和是非觀念,應該適時放手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了,並且告訴他們自己作決定可能出現的後果,告訴他們要有責任心,對自己負責,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正常的,吸取經驗和教訓繼續努力就可以了。孩子長不大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沒主見,做事猶豫不定,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沒有勇氣承擔後果。所以,脫離家長的保護,讓孩子自由抉擇是極其必要的。
五、原則性問題不容質疑
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要聽孩子的。孩子成長階段時,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比較膚淺,對很多現象不能看清其本質,所以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父母就要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特別是一些與道德相關的東西,孩子還不太懂,分不清好壞,父母一定要明確告知他們。孩子都喜歡尋求有趣的新鮮東西,但是父母一定要清楚地規定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要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並且互相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各種關係的微妙處理,針對不同孩子自身不同特點和接受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關懷和教育的方法,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不要再把他們當成“嬰兒”了,而要把他們當作與你同樣的成年人,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