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的願望,而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的這種願望會變得愈發強烈,家庭教育也開始變得急於求成而缺乏理性。可是,這種急於求成的教育往往收不到預想的效果。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格、品性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種能力的訓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14歲的濤濤是家裏的獨生子,長得聰明可愛。他的父母從小為他設立了非常高的標準,希望他能夠在各方麵都非常出色。除了在學校裏正常的學習和活動外,父母給他安排了許多的課餘活動:學鋼琴,畫畫,拉小提琴,練體操等。父母還要求他在所有活動中都成為拔尖的人物。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學校外的活動中,濤濤都被認為是難得的優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卻有一些令父母無可奈何的習慣,比如:他對別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別人對其略有微詞,他便情緒低落,而且在行為上經常有神經質的表現。他不像其他同齡孩子那樣能夠盡興地玩耍,似乎很壓抑。
中國古代有一個拔苗助長的寓言。
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人嫌田裏的禾苗長得太慢,就到地裏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點。回到家裏他向家人炫耀:“今天禾苗長高了許多,是我幫助的。”他的兒子聽說後,趕忙跑到地裏一看,發現禾苗全都枯死了。
家庭教育中也要避免拔苗助長,如果父母們急於求成,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以及教育的規律,結果也隻能如這個愚蠢的宋國人一樣弄巧成拙。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因為過高的期望值忽略了教育的規律和孩子的天性,這樣的後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青春期的孩子麵臨升學的壓力,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將家庭變成了第二課堂,父母親自出馬或者聘請家教,安排孩子加班加點地學習;有的則“威逼利誘”,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藝,或完成永遠做不完的課外作業,根本不考慮孩子能否承受。如果孩子沒有學好,父母便把責任全部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是在偷懶,對孩子進行各種懲罰。父母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既苦了孩子,也讓父母覺得累,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對學習發怵,以致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
這種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高壓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懼怕父母,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壓抑孩子的天性,並且造成孩子興趣單一。更為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在這種高壓之下會出現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反感、厭惡乃至仇視周圍的一切,最後釀成種種悲劇。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結合他們的身心發展情況,否則就是在害孩子。如果父母給孩子太多的學習壓力,隻會讓孩子承受太多的挫折,使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並因此對學習喪失信心,甚至產生厭倦感。如果這時再讓孩子進一步學習,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還可能產生強迫症。
父母盼望孩子能在各方麵都優秀的願望是好的,但結果卻不一定能如願以償。因此,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善待孩子,要把自己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降低,尊重孩子的能力,科學地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潛能,少給孩子增加壓力。尤其是對那些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而不斷努力,卻又不能一下子達到父母要求的孩子,父母更應該理解,從精神上給予孩子愛和支持,讓他們快樂成長。
父母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創設情境、機會和孩子共處。例如,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出遊,一起交際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依靠,無形中會促進孩子健康積極地成長。
第二個階段,在孩子麵臨學習任務的壓力時,父母要關注他、支持他、鼓勵他。特別是在孩子成長階段的轉型時期,如孩子剛入幼兒園時或是剛上小學時,父母要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的變化。
第三個階段,父母和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一起成長。父母和孩子雖然對人生的追求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和不同的措施,但是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是相通的。父母和孩子要在不同形式的奮鬥中體驗同樣的人生快樂和幸福,一起找到人生成功的道路。
總結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三個層次,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