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做會創造快樂家庭氛圍的父母(1 / 2)

環境是立體化的“三維教材”,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強大的。我們知道,有一種叫作變色龍的動物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顏色,孩子也一樣,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麼樣的人。古語說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是說的這個道理。父母要想對孩子進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要給孩子營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和有利條件。

小梅上小學五年級,她成績好,性格開朗,講衛生,待人有禮貌,很多父母都十分羨慕小梅的媽媽,紛紛向小梅媽媽請教:你們是如何教出這樣的好孩子的?每當這時候,小梅媽媽什麼都不說,而是邀請那些孩子的家長來自己家裏做客。那些父母當看到小梅家十分舒適溫馨的環境時,都會有所感悟。

一次,小梅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的一等獎,在媒體采訪小梅媽媽的時候,她說:“我並不很懂教育,我所做的隻是盡我所能為女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已。從女兒生下來以後,我就根據孩子身心成長的不同階段來布置家裏的環境,才有了今天的小梅。”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結果發現,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後仍然完好無損;而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一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不到一天車就不見了。後來,他把那輛完好無損的汽車敲碎了一塊玻璃,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人偷走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某棟建築物上的一塊玻璃被人打碎,又沒有及時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就會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很容易就會滋生犯罪,並且蔓延開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出現類似的情況。

花壇裏的鮮花開得正豔,如果有一個人上前摘了一朵鮮花,便會有其他人效仿,很快鮮花就都被人們摘沒了;在十字路口,紅燈亮起時,很多人在耐心等待,如果有一個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馬上會有人跟上去,並且迫不及待地衝過路口;在一個公司,有員工對辦公室的水、電、複印紙等隨意浪費,如果領導對此不以為意,公司的浪費行為便會有增無減。

“破窗理論”揭示了一個道理: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一種信息,這個信息必然會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大。因此,當出現“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戶玻璃”時,必須及時修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