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你作業完成了嗎?——了解孩子是表揚和批評的前提(1 / 1)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隻有做到全麵了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真實情況,才能做到表揚得名副其實、批評得合情合理。

我有個同事的兒子叫王博,今年14歲,上初三。王博的學習成績不算特別好,也不算特別差,在班上屬中等偏上。

王博還有個姐姐,他姐姐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今年姐姐以高出一本錄取線60分的好成績,考上了國內一所名牌大學。

同事希望王博也能像他姐姐一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所以,除了給王博報了各種提高班外,每天晚上還陪王博寫作業、複習、預習功課,直到十一點才睡。

可是,無論同事怎麼費心費力,王博的學習成績就是不見提高。為此,同事沒少批評指責王博。

批評指責的次數多了,王博就漸漸產生了逆反心理。現在,同事的批評指責在王博身上不但一點作用不起,有時被批評急了,王博還漠然地衝媽媽翻白眼。

一次,同事幫王博收拾房間,無意中在王博的日記裏看到這樣一段話:“媽媽希望我像姐姐一樣優秀,總愛拿我跟姐姐比。

“但人與人的天分是不同的,我沒有姐姐聰明,我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媽媽還是不滿意,總是不斷地向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次,我考80分時,她指責我為什麼沒考90分。這次,我考90分,她又指責我為什麼沒考100分。無論我怎麼努力,永遠也達不到她的要求。現在,每當她對我無理地批評指責時,我都想自暴自棄。”

王博日記上的這段話,對同事內心的觸動特別大。了解到王博內心的真實想法後,同事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為了減輕王博的心理壓力,同事降低了自己對王博過高的要求,並在言行上改變了對王博的教育方法——改批評為表揚。

後來,在同事的表揚和鼓勵下,王博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前,父母應該深入了解孩子各方麵的實際情況,然後根據孩子自身的實力,對孩子提出相應的要求。否則,不了解情況就批評,不但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還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們小區有個叫李磊的孩子,今年10歲,上小學四年級。李磊特別喜歡踢足球,為了踢足球,天大的事他都能放下不管。

有個周六下午,李磊本來應該去上數學提高班的,可是他路過小區足球場時,看到有幾個孩子在踢足球,李磊見狀一溜煙兒就跑到足球場上去了,把上提高班的事情拋到了九宵雲外。

媽媽知道後狠狠地批評了李磊一頓。為了改掉李磊貪玩兒的毛病,媽媽規定在學習任務沒有完成之前絕不能出去玩兒。

誰知那件事過去沒多久,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家路過球場時,又看到了李磊在球場上奔跑的身影。

媽媽當時甭提有多來氣了,立馬板著臉把李磊喊到跟前說:“你怎麼一放學就踢足球?你作業完成了嗎?上次怎麼跟你說的?你怎麼就不長記性?”

李磊對媽媽說:“我作業在學校就完成了。我們幾個人早就約好今天放學踢足球,所以我在學校就提前把作業完成了,不信您回去檢查!”

媽媽不信任地說,“你作業這麼快就完成了?我不信。作業完成了就沒有別的事了?明天的課你預習了嗎?就知道貪玩兒,到時候考不出好成績看我怎麼收拾你。”

媽媽不講情理的批評讓李磊十分生氣,當即和媽媽爭吵起來。

父母對孩子進行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抑製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品德和錯誤的學習態度,所以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前,應該先把情況弄清楚。否則,批評的理由就不充分,孩子就不會心服口服。這樣,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激起孩子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