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旅途拾貝之二—記錄旅行練習寫作(1 / 1)

養成記錄習慣

旅遊時孩子基本處於興奮狀態,有許多話想講。我就鼓勵兒子把它們記下來。

凡看過他遊記的人都會誇他寫得好,他的語文老師常在作文批語裏,感謝他帶著老師去旅遊。這些都激勵著他持續的寫作熱情,洋洋數千字的遊記,都是兒子自己主動要寫的。

八歲遊香港,他寫了兩千多字的日記,去昆明、三峽玩,遊記都在數千字以上。

記得在雲南旅遊時,他不顧白天的勞累趴在床上不停地寫,我一邊洗衣服一邊看他寫,感覺特別幸福。有時我把事做完了想休息,叫他睡覺,他說他還差一點,寫完就睡。雲南七天旅行,他堅持天天寫日記,旅行結束,他洋洋灑灑五千字的遊記也寫完了。

許多家長告訴我,讓孩子玩中學可能比較容易做到,讓孩子遊中寫就難了。

是什麼讓孩子如此害怕寫作呢?我倡導的遊中寫其實很簡單,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想開篇結尾。另一個就是,養成記錄習慣。

我兒子的寫作習慣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雖說不是天天寫日記,但會事事有記錄,他自己和我們家經曆的事,在他的生活雜記中都有反映,如廈門遭遇最大一次自然災害14號台風的影響,半夜遇到地震從樓上逃到樓下的慌亂,他的第一次學做飯、學遊泳、領稿費等。

在持續的記錄中,兒子嚐到了甜頭,寫作水平、觀察質量、思考能力不斷見長。小學階段,他創作的幾萬字長篇小說,在同學間廣為傳閱。

有觸有感輕鬆寫作文

兒子翻看自己的桂林遊記,我發現了童年的趣味。

當時每到一處景點就能聽說各種各樣神奇的故事——神仙、將軍、美好的男女愛情、奇獸異怪——結合著神形兼備的山和水一看,自然就覺得好玩。

不過相比起傳說,我更容易被自然奇景所震撼,例如豐魚岩的恢弘氣勢。壯麗的自然景觀能與人的心靈產生共鳴,激發出人的自豪感,使人不拘束於小我、放眼觀天地。

這時候已讀三年級的我,比起一年前進步不小,我能獨立地記下故事,在遊記裏完整地複述故事和描述景觀了。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我爸媽也對我的寫作要求不低。從“物質基礎”來看,我看的書比較多,記的字和詞比較多,在小學低年級就能寫出比較長的文章;從“精神層麵”來說,包括旅遊在內,我爸媽總帶我感受新鮮事,所以心裏總有對求知的渴望和熱情,總有把看到聽到的東西記下來,表達出來的衝動。

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支持,寫文章自然水到渠成,而不像有些同學那樣,要麼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要麼壓根沒去觀察所見所聞的事物,有的甚至對作文反感至極,覺得無話可說、常常應付了事。

一個人不去觀察生活,每天都仿佛雲煙飄散而過,那怎麼會寫得出有內容的文章呢?一個人不在生活中投入感情,也不對生活進行思考,那怎麼會寫得出有意義的文章呢?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還遠遠不具備主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回憶當時作為小學生的我們,觀察和思考都是被動的,例如老師帶領我們參觀學校的一處山水盆景、要求我們描寫這處盆景作文。我寫了一篇《學校的小水池》,對一個剛讀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文筆已算很好,描寫豐富生動,修辭有所使用,字句篇章通順整齊,但不得不說思想高度有限。

從練習寫作基本功的角度看,這樣的練筆很有幫助;但按“文以載道”的寫作觀看,年幼的孩子們在這種練筆中,表達不了個人情感或思考,所以這種練筆也就僅僅鍛煉一下語言表達能力而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要引導孩子作文時學會“有感而發”、“言之有物”。

這可能也是我們的教育和家長們應該反思的吧?

現在孩子們害怕作文或寫起作文來言之無物,與孩子們缺乏觀察生活、缺乏閱曆有著極大的關係。這是我們孩子需要彌補的地方,旅遊就有這種功能。

在我看來,遊記恰恰是修煉寫作“物質硬功夫”和“精神表達力”的絕好形式。

到全新的地方旅遊,本身就能極大地調動孩子的熱情,讓他們全身心地體會新鮮事,更何況旅遊景點往往是人們公認的山靈水秀、天地精華,或者是曆史厚重、文化豐饒之地,不愁沒有內容、不愁孩子看了生不出半點感想和思考。而遊記記述的正是旅遊期間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就解決了普通作文“沒有生活”、“無病呻吟”的問題,能大大加強文章的“精神表達力”。

其次,時間緊湊的旅遊要求孩子能迅速觀察環境、迅速記憶、迅速思考,這對孩子觀察力和注意力的訓練頗有幫助——這兩項能力都屬於寫作的“物質硬功夫”。

當然,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具體指導;遊記還需要旅遊前、中、後做足各種功課,不是走馬觀花就能寫出紮實的遊記。遊記還可以充當假期作文、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