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位朋友講笑話說,他們家兩個姑奶奶惹不起,一個是青春期的女兒,一個是更年期的老婆。尤其可見青春期的孩子對家庭的影響。
很多人會問我,如何解決孩子青春期問題?
對很多家庭來說這確實是個問題,對我們家來說這個問題不存在。由於我們家長期養成了聊天溝通習慣,彼此間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異。加上兒子的生活空間非常廣闊,沒有什麼別扭和不舒服的感覺,也犯不著與大人擰著幹。
很多家長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聽大人的話好好讀書。聽家長這樣提問,我就知道問題出在家長身上,他們對孩子的關心太狹窄,開口閉口隻講學習,這怎麼不讓孩子感到厭煩呢?
一個初三的家長更誇張地告訴我,她一跟孩子講話就吵架,孩子煩她隻知道學習、學習。我問這位家長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嗎?她說孩子喜歡NBA,而她不喜歡。
這不,問題就來了。
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麵的,作為家長,為什麼隻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呢?走近青春期孩子的最好辦法是,了解孩子,知道孩子興趣所在,進而調整自己的興趣,盡可能愛孩子所愛。這樣就有了交流的話題。試想沒有共同語言,孩子為什麼要跟你講話呢?
我建議這位家長,為了孩子也要去了解NBA,何況NBA確實好看,那是一種充滿懸念、水平高超的籃球藝術。
如果平時有些話不便說,可以拿到旅行中去說。因為這時彼此比較放鬆,容易交流。家長可以利用旅遊的機會和孩子做朋友,縮小彼此間的距離。
如果一家人真正了解,達到無話不談的程度,即使孩子青春期還故意與家長擰著來,家長因為了解孩子就能及時做出正確引導,幫孩子把青春期旺盛的精力,轉向創造性思考與行動中去,轉向艱巨的學習中來,讓孩子真正煥發出青春的光芒。
有個初中學生,他媽媽每天都被他氣得哭。
我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心疼媽媽?
他說他故意這樣的,媽媽生氣他高興。他說他讀小學的時候,媽媽對他要求得太高太多,雖然成績在學校都排得上名,但他覺得生活很壓抑,心裏不爽。現在長大了,媽媽還想限製他的思想與行動,他就要反抗。知道媽媽是對的,他也要對著幹,覺得這樣才解氣。
後來媽媽放鬆了對他的嚴管,隻在暗中觀察,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實行外鬆內緊的教育方式後,這個孩子逐漸喚醒了自我管理的意識,懂得學習這條路還得靠自己走。當孩子初中畢業如願考上自己心儀的高中時,這位媽媽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麵對青春期的孩子,一要了解與理解,二要保持溝通順暢,三要寬鬆適當,四要想辦法把逆反這股勁,調適成孩子正向前進的推力,而不是阻力。為孩子選擇具有榜樣作用的人物遊,可以輕鬆實現這四個目標。